宣城新闻 宁国新闻 郎溪新闻 广德新闻 泾县新闻 绩溪新闻 旌德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郎溪新闻 > 正文

“‘现代农场主\’是我最稀罕的头衔”

来源:皖南晨刊 2013-03-12 22:20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董惠民

特约记者 刘文生 文/图 

3月9日上午,郎溪县十字镇农民关明和开着他的越野车,迎着和风、春日,沿着平坦的“村村通”,来到了他的“家庭农场”。农场四周的油菜田、小麦田郁郁葱葱,远远望去犹如铺着厚厚的绿毡子。关明和刚跳下车,一位40多岁的农民就迎上来:“关老板,我的8亩多田今年可交给你了。我要到县开发区的工厂去上班。”“行,你放心。保证给你种好!”关明和满口答应着。

在乡亲们的眼里,关明和和他的“家庭农场”“火”得不得了。他种了2700亩田,不仅每年纯收入100多万元,还带动了500多个种粮大户;他分别获得“全国种粮大户”、“安徽省种粮大户”、“安徽省农机大户标兵”、“安徽省粮食生产大户”、“宣城市撤地建市十周年十大杰出人物”等殊荣;他的合作社获得了“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称号。

“偷”学真经,种大棚蔬菜年纯收入20万

今年51岁的关明和祖祖辈辈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责任制后,他一家四口分到了4亩田。“汗珠子一瓣瓣地摔在田里,到头来也只落个‘肚儿圆\’。”说起当年,关明和依然满肚子的酸苦。

1992年8月的一天,“不安分”的关明和带着积攒的100元,找到浙江省长兴食用菌大棚种植基地,“偷”学起了蘑菇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他说服父亲拿出5分田让他种蘑菇。编织稻草帘,晒土肥,整地垄……在关明和的精心培育下,蘑菇一茬茬地长起来了。当年,他就赚了3万多元。第二年,关明和在十字镇郊租了4亩多田种蘑菇。头脑活络的他还在大棚里搞起了立体种植。1993年,刨去成本,他净赚了15万多元。在关明和的带动下,十字镇的蘑菇棚多了起来。望着一夜间冒起的“蘑菇专业户”,关明和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市场要饱和了,该找其他门路了。

此时,正值十字镇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千亩大棚蔬菜”工程。“当时很多农民压根儿就没有听说过大棚蔬菜,都不愿意种。但我就认准一个理儿,政府不会害农民。”1994年春节刚过,关明和便打起行囊,到和县“取经”。很快,他就掌握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并成为“尖子”。当年秋收刚过,关明和租赁了1.7亩田种大棚蔬菜。“当时红辣椒卖8块多钱一斤,每次回家数着钱,我和妻子都特别来劲。”当年种大棚蔬菜的点点滴滴,关明和至今依然记忆在心。1995年,他在十字镇广林铺村将4亩多村民的抛荒田、“边角田”承包起来种大棚蔬菜,每年纯收入近10万元。

“说实话,当时真是赶上了党的政策好!”关明和不无感慨地说。1995年,十字镇政府因势利导,成立了大棚蔬菜合作社,选举关明和当合作社社长,并且建设了大棚蔬菜基地。此时,“鬼精”的关明和从中看到了挣钱的机会。1996年9月,在当地政府和工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关明和的“郎溪县大棚蔬菜开发服务中心”挂牌了。关明和一门心思育苗卖给菜农,妻子则精心打理服务中心。夫唱妇随,一年辛苦下来,纯收入20多万元。

规模种植,“现代家庭农场”显端倪

按照关明和的说法,他的“家庭农场”起步于2007年。最初,关明和只在涛城镇租了560亩田种。“当年每亩承包费400块钱,政府一亩田170多块钱的粮食补贴给农民。他们不出一点力,不出一分钱,每亩净得570多块钱,真是划算。”精明的关明和掰起手指算了笔账,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关明和也是捡了个大便宜。

“在家种田划不来,不如租给关老板种。”在郎溪,记者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涛城镇合溪村62岁的张大爷向记者说了他的故事。他家里原本有8亩多田,他和儿子俩种着。可是种着种着,他儿子就不安分了,终于在三年前和媳妇跑到浙江打工去了。渐渐的,种了一辈子田

张大爷也觉得种田没有奔头了,就只种了3亩口粮田。去年春天,听说有个关老板要承包田种,张大爷就找上了门。“一亩田的租金是500斤稻子。去年行情不错,500斤稻子卖650块钱,加上政府的粮食补贴,一亩田我净得820块钱。8亩多田就是7000块钱的进账。”让张大爷乐呵的还远不止这些。他在外面找了份零工,每个月挣1200元。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三十年前,田不分不行;三十年后,田不合不行。”谈起土地流转,关明和深有感触地说。2012年,关明和流转了3300亩田,聚精会神地和儿子当起了职业农民。

“四代一管”,父子一心当好“田保姆”

2月19日,正月初十。“年味”还没有散尽,关明和就和儿子来到家庭农场,在仓库里检修农业机械,为春耕做着准备。关明和指着身边的插秧机、收割机,掩饰不住高兴:“这些铁家伙在我的‘四代一管\’里可发挥着大作用呢。”

2007年春天,眼看就要“开秧门”了,可是插秧机还没有着落,560亩田如果请人栽秧可要花不少钱呢。于是,关明和一咬牙,花70多万元,买了7台插秧机。关明和的插秧费省了,给村民插秧还赚了一笔钱。关明和尝到了甜头,便“疯狂”地添置种田机械。现在,关明和拥有165台套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烘干机、植保机等机械。“靠我自己也买不起这么多机械,多亏了政府农机补贴好政策。”关明和感激地说,他购买农机总共投入了178多万元,国家补贴了20多万元。2011年1月,在十字镇政府的支持下,关明和成立了郎溪县天禾种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如今,关明和的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除了为本地的农民服务,还走向了江苏、浙江等地。

关明和言语不多,做事慢里斯条,但是勤劳与精明却写在他毫无掩饰的脸上。关明和常在心里盘算着,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农业机械和种田技术,为农民提供耕种、管理、收割“一条龙”服务呢。2010年,关明和投资30多万元建了一个育秧工厂。当年,他帮120户村民代种700多亩田。“我给他们代育秧、代耕田、代插秧、代机收,搞田管。我的‘四代一管\’在全国可是首创呢!”关明和自豪地说。

说起“四代一管”这种“保姆式”服务的好处,涛城镇合溪村村民王立荣的感触最深。2010年春种时,王立荣把自己的5亩田交给关明和打理,自己却安心地在关明和的合作社里搞田间管理。“他赚我的钱,我赚他的钱。”王立荣“狡黠”地说。王立荣在合作社里每年的工资是2.5万元,而他付给“四代一管”的费用每亩仅430元。“你的田我经营,你赚钱,我赚钱。”这句话成了关明和“四代一管”的广告语。

关明和有许多头衔:郎溪县爱苗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绿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绿野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社长、天禾种苗专业合作社社长,但他最看重的是“现代农场主”这个“头衔”。“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这更让我吃了颗‘定心丸\’,看到了更加美好的前景!”说到这里,关明和脸上绽放出自信且充满希望的笑容。

新闻推荐

杂耍吸引人原是“大忽悠”

3月25日晚上,郎溪县某超市对面的空地上,几个年轻小伙边耍杂技,边在高分贝强劲的音乐声中大声嚷嚷:“你见过奇,见过怪,没看见过猴子与蟒蛇谈恋爱。”顷刻吸引了许多路过的市民。一番杂耍表演过后,他...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咀嚼春天的味道2013-03-12 03:59
猜你喜欢:
向着希望出发2013-03-16 22:19
面包车“破相”2013-03-23 03:58
评论:(“‘现代农场主\’是我最稀罕的头衔”)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