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锣鼓”这一民间吹打乐流传于郎溪县梅渚、定埠的胥河沿岸,有着悠久的历史。
胥河是春秋末年伍子胥为伐楚而开凿的人工运河,东连太湖,西通固城湖、石臼湖,常年通航。胥河沿岸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是吴、越、楚诸文化的汇聚交融之地,孕育了跳五猖、大小锣鼓、定埠小马灯等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民间艺术形式。梅渚镇也因此于2008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大锣鼓由十二个相对独立而又能连缀成套的锣鼓乐段组成,统称“十二番锣鼓”(一支完整的锣鼓乐段,翻至另一段锣鼓乐段,谓之“一番”)。一番至五番称“小五套”,六番至十二番为“大七套”。但翻来变去,仍离不开十二个锣鼓段落。演奏时通过“长套”和“快番”两种节奏,将十二种不同的鼓点联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联曲体锣鼓套子。
大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大堂鼓一面、大钹二面、小钹二面、中号苏锣二面、小锣二面、铜质长喇叭二支,计十一件。其中大堂鼓发音浑厚洪亮,是整个乐队中起支配作用的领奏乐器。
大锣鼓演奏协调严密,具有相对的音高,并有简单的和声。长喇叭乐声随着苏锣的节奏,穿花出现,高吭、嘹亮,大大地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如需表现一种欢乐紧凑的情感时,可由头一番直接转入各番,称之为“连环套”。
小锣鼓主要用于小马灯、跳五猖特定场面的伴奏,故又称“跳菩萨锣鼓”。在实际运用时,则和唢呐、笛子曲牌轮换交替出现,有时也与吹管乐同时合奏,色彩丰富,音韵浓郁。
小锣鼓主要乐器有:小堂鼓、大锣、大镲、铙钹、小锣、堂锣六件。小堂鼓在所有乐器中属于领奏地位。这是小锣鼓区别于大锣鼓的一大特点。其中的骨干乐器大锣和大镲,音色低沉,音域宽广,演奏气氛深沉古朴,具有鲜明的寺庙音乐特色。闻其鼓乐,肃穆、神秘,犹如置身佛殿古庙之中。
小锣鼓的传统鼓点十分丰富。常用的有:呛啷钹、小十番、三番头、翁叮上水,以及新八番、刹马威等。这些鼓点在速度、力度上都各有自己的特点,演奏风格迥异,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大小锣鼓的影响力遍及苏皖胥河两岸,不论是民间灯会、庙会,还是百姓之家的婚丧嫁娶、生意开张,都能见其身影,闻其声响。大小锣鼓在皖东南及苏南,已成为民间吉庆活动的重要标志。
2010年7月,大小锣鼓入选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推荐
在日前举行的第17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长跑比赛中,来自郎溪县长跑运动协会的16名选手,经过奋力拼搏,全部完成了所报项目,并且获得了荣誉证书和奖牌。图为比赛场景。郑自力 摄 ...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