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清晨,孔腊生背起相机,开着他的电瓶三轮车,向晨曦中的伍员山驶去——他要去拍一张伍员山日出的图片。
今年59岁的孔腊生是郎溪县凌笪乡一名普通的员工,30多年来,他怀着对文化事业的挚爱,踏遍了凌笪山山水水,将沉睡在民间的文化瑰宝串珠成链,让她们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素有“吴头楚尾”美誉的凌笪乡,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地,其境内文化底蕴深厚,伍子胥三过伍员山的美丽传说、张大千六次逗留凌笪的足迹以及古朴恢弘的侯村祠堂、小巧别致的独山砖塔、安桥古桥等古迹,都是千古绝唱。为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明珠重放光彩,孔腊生默默地在文化遗产路上不断前行着。
为方便到各个地方搜集资料,2005年,孔腊生特意自费买了一辆电瓶三轮车,每有闲暇就骑着走村串户搜集资料,不到3年硬是将这辆崭新的电瓶三轮车跑散了架。2008年,老孔又买了一辆电瓶三轮车,如今,他所骑的这辆电瓶三轮车已是第三辆了。这些年,老孔跑遍了凌笪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及民间传说,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侯村祠堂东山墙上的壁画,因为年代久远,加上雨水侵蚀,有些模糊。江苏南京的几位画家来祠堂参观,看到壁画无不惋惜。但是当他们看到多年前老孔拍摄的清晰完整的壁画图片时,高兴地说:“这张图片对将来修复壁画有很大作用,真想不到这里还有像你这样的有心人。”
“采茶灯被挖掘整理出来,是我最高兴的一件事。”谈起这么多年挖掘民间文化的感受,孔腊生开心地说。采茶灯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间花灯舞蹈,已经失传多年。为了挽救这一民间艺术,老孔这些年来多次深入到独山村的上独山村民组,找到当年参与演出的老人,了解采茶灯的具体情况,并找到当初扮演采茶姑娘的两位老太太,耐心启发、引导她们回忆当初表演“采茶灯”的一招一式。老太太现场说唱,孔腊生录音、摄像、拍照,并将整理好的资料送到县有关部门,请专家对照录音资料为采茶歌谱曲。如今,一套完整的“采茶灯”资料整理好了,该县有关部门打算将“采茶灯”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有更多的时间来搞这些东西了。”谈到将来,孔腊生满怀憧憬地说。
新闻推荐
郎溪讯(韦松)“这种短信普法形式既新颖,又能牢记,真是太受大家欢迎了。”近日,郎溪县飞鲤镇村(居)民收到普法短信后,纷纷如是说。普法进农村、进社区是...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