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五猖
“跳五猖”是古代胥河两岸人民为纪念西汉张渤治水功绩而设的一种祭仪。
胥河是春秋时期伍子胥为伐楚而开凿的一条人工河,现位于郎溪县梅渚镇与高淳县桠溪镇之间。胥河开凿后,东西水路贯通,人口群聚繁衍,吴越文化随之在此兴盛、繁荣。
两千余年来,这里虽有水运的便利,却一直水患不断。西汉时,张渤率众在此治水,以期胥河两岸乃至整个太湖流域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岁岁丰收。可惜事业未竟,张渤即逝去。为了纪念这位为民谋益的治水英雄,一千余年间,吴越各地对张渤祭祀不绝。而传承至今,形式最为独特、内容最为丰厚的便是“跳五猖”。
南宋至民国祭祀张渤之盛,历代苏浙皖三省均有记载。而祀张之“跳五猖”,乾隆十七年(1752年)纂《建平存稿》已见录,并一直传承至今。
“跳五猖”仪式蕴含着朴素的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人民对风调雨顺、岁岁丰收的祈盼,藉巫、傩、道、释的形式,生动诠释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是汉民族在古代民间信仰祭祀中,传承最为久远、保留最为完整的民俗精品。
该仪共有十三神身,其中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中央五神为正身,各按五行属性施以绿、红、白、黑、黄五色;道士、种尚、土地、判官为四副身;另有值路、小生各两神角,统称十三身。
全仪分破神场收灾降福阵、双行五谷丰登阵、单行双别龙门阵、拜香位敬上阵四大表演阵式。全套仪式演跳近两个小时。
同时,为该仪伴奏的“十二番锣鼓”,亦极具胥河地域特色。该仪所含的古代哲学思想及“十二番锣鼓”的传承,是中华文化多样性交融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情感和宗亲维系的重要纽带。自2003年始,就不断有梅渚镇旅台后裔前来参加此仪。近年来,“跳五猖”亦逐渐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2006年12月,跳五猖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周道丰(省级)、周荣全(省级)等。
新闻推荐
在郎溪县姚村乡盛村,传说有一绣女,叫灵芝,聪明伶俐,看什么花,绣什么花,挑花绣朵无人能比。 一天,灵芝坐在绣楼上绣花,忽听从对面竹山上传来一支悦...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