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与浙江正式签署了共同打造皖浙世界旅游目的地合作协议,通过多年来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等方式奠定的旅游合作基础,共同培育区域化生态旅游集群。2018年6月,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就《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达成充分共识。此后,安徽与浙江就市场监督管理、环境保护、消费维权、卫生健康事业等领域达成一系列合作。皖浙两地的紧密合作,也是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的见证。【文化】
皖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安徽与浙江具有由来已久的历史与文化关联。安徽“脉理萦带,动关数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以后,僻处江南山区的宣州和歙州(徽州),借助毗邻当时都城杭州的区位优势,后来居上。
徽商崛起,带动涌现出一批文化巨匠。同时,安徽境内的区域文化实现了历史性交接与交融。明代中叶以前,徽州商帮群体经营领域十分广泛,尤以盐、典、茶、木四大经营领域为最。其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多地,在当时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杭州等城镇,徽商几乎占据压倒性地位,甚至控制个别地区的经济命脉,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
徽商在浙江的活动,不仅推动其经济和市镇发展,且极大地促进了文教、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徽商文化深刻影响包括杭州在内的江南其他区域文化。在整个江南文化版图中,皖南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铁路】
杭黄高铁打开皖南大门
杭黄铁路东起浙江省杭州市,西至安徽省黄山市,途经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以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黄山市歙县、徽州区,线路建设正线全长265公里。新安江上下游的黄杭两地从“共饮一江水”迈向“共享一个圈”。在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杭黄高铁的绩溪北站、歙县北站、黄山北站客流分别同比增长146.6%、169.5%、103.1%。
在杭黄高铁开通之前,安徽绩溪北站只有一条合福高铁途经,对外联系很是不便。杭黄高铁开通后,打通了浙西至皖南间山水相隔的天堑,彻底结束浙江西部、安徽绩溪铁路不通畅的历史,大大缩短杭州至黄山间的时空距离,并且与合福、沪杭、杭甬、宁杭等多条已运营或规划建设的高铁线相连,融入超过25000公里的国家高铁网。现在,杭黄高铁与合福高铁在绩溪北站十字交会,可以说在安徽形成一个交通经济圈和文化交流圈。黄山与杭州的“高铁同城效应”实现了“人间天堂”与“人间仙境”历史性的握手。沿途桐庐、建德、淳安等地区加入长三角“高铁圈”,将有力助推沿线旅游经济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杭黄高铁开通运营后,黄山到杭州只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上海、宁波也仅需2个小时,使得原本交通较为闭塞的皖南地区,快速融入江浙沪“一小时交通圈”。同时进一步完善皖浙两省和我国东部地区高铁路网结构,极大地便利沿线群众出行,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增强长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高速】
黄千高速打通省际“断头路”
除了杭黄高铁,溧阳至宁德国家高速公路黄山至千岛湖安徽段项目已于2018年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该项目路线起自黄山市歙县呈村降东侧,接徽杭高速,经深渡、武阳、沸家潭、程家揭、地岭,终至塔岭附近,接黄千高速淳安段,全长约25.5公里。黄千高速安徽段作为皖浙两省又一条快速通道,是连通黄山、千岛湖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黄金旅游线路。据悉,黄山至千岛湖高速公路通车后,合肥出发自驾前往千岛湖游玩可节省至少一个小时时间。
此外,黄山至千岛湖高速公路起点位于皖、浙两省交界处,是安徽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纵一的联络线。这对进一步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打通皖浙省际“断头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水运】
江海联运助推皖浙合作
去年4月,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在浙江舟山港的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二号泊位,开启了它的首航之旅。从安徽马鞍山到浙江舟山港耗时36小时,比往常节约60多个小时,改变了“海船进不了江,江船出不了海”的历史。
舟山是江海联运服务中心,马鞍山是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早在2015年,两地就签订江海联运战略合作协议,共推港航经济发展。“舟山-马鞍山”特定航线顺利开航,开创了沿江港口与沿海港口合作的新模式,将大幅提高马鞍山市外向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马鞍山港对长江中上游货物集并中转的吸引力,减少江海运输中转环节,同时将给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物流成本的降低带来重大利好。
此前,马鞍山市港航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称,江海直达船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马鞍山通江达海的能力,对于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已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转运输通道。2015年,合肥开通至宁波港的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使铁路班列与国际货轮实现了无缝对接,缩短了货物在陆地与水路的全程物流时间。
宁波舟山港将进一步打造智能化、绿色经济的国际化精品码头,促进皖浙两省在长三角地区发展中的经济合作。
【生态】
两省打造“新安江模式”
“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距今1300多年前唐朝诗人孟浩然曾赞叹过的好山好水,今日依然在。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是华东地区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目前中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2012年起,财政部、原环保部等有关部委在新安江流域启动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首轮试点,创新探索出皖浙联手共护一江水,长三角一体化养护生态“绿肺”。
经过两轮“补偿”,2018年,皖浙两省签署《关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完成第三轮续约。新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协议期限为2018-2020年。根据此次签署的协议,皖浙两省共同设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其间两省每年各出资2亿元。两省在延续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工程、经济、科技等措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推进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2018年,安徽省黄山市采取多种措施防治水污染,12次联合监测结果显示:新安江流域水质向好趋势明显。目前,该市已与杭州市环保局签署《关于打造杭州都市圈生态环保合作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就深化新安江流域共建共保水平、合作开展水污染防治科研等九方面达成共识;建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环境责任协议和定期协商制度,完善皖浙两省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横向联动工作机制。
2019年是新一轮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全面实施之年,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皖浙两省不断探索完善跨省流域保护治理长效机制,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项目推动向制度保护转变、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向“中国模式”迈进升级,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产业】
皖浙加强科技产业融合
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之一,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成果显著,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由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而作为全国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位于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近年来培育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企业。目前,中国声谷已集聚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金山软件、神州泰岳等近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形成产业特色明显、技术领先、配套齐全、辐射全球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同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之一的杭州,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也是全国领先。如杭州本土培育的以监控视频起家的企业海康威视,近年来凭借多年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及云计算等领域的自主创新,从产品到解决方案全面引入AI技术,项目在全国34个省(市、区)落地。在AI研究领域,海康威视一路高歌猛进。从2015年至今,其多项深度学习技术在重大国际竞赛中斩获多项全球第一。
在促进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近年来,皖浙两省发挥自身优势,联手在产业、人才、资源等领域积极对接,相互投资兴业,共同开拓战新产业的未来。
2017年,科大讯飞浙江总部落户在位于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信息港小镇。据悉,萧山区和科大讯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智慧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智慧医疗应用、人工智能+智慧管廊和智能城市规划等方面开展合作,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2022年亚运会,打造智能亚运。
2018年底,杭州市江干区在合肥举办人工智能产业投资研讨会,邀请合肥的人工智能企业前往杭州,携手打造“智慧钱塘”。
今年2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签署项目合作协议,决定在合肥高新区合作建设“海康威视合肥科技园”。
据悉,海康威视合肥科技园决定在合肥高新区落户,看重的是合肥优越的营商环境、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干事创业的市场活力。未来,海康威视将扎根合肥,积极推动杭州与合肥两市的多领域、深层次合作,进一步加强皖浙两省科技与产业融合,加快两省经济转型升级,在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记者项磊见习记者徐琪琪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张永)5月20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落幕。合肥市在此次中博会官方网...
绩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绩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