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春雷过后,竹笋便冒出地表,成为一道舌尖上的美味。眼下进入了采笋的旺季,在绩溪县扬溪镇东村的竹林间,随处可见破土而出的新鲜嫩竹笋。天刚蒙蒙亮,当地村民们就背着麻袋,成群结队地扛着锄头到竹林间去挖笋。燕笋这道春季的美食,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们从早上八点钟开始挖到现在大概有三个钟头了,挖了300来斤春笋,能卖500多块钱呢。”村民胡新远穿着胶鞋,挥舞着锄头在竹林里挖燕笋,他身边的编织袋里鼓鼓囊囊地装着刚刚挖出来的笋子。挖出来的笋子被整理好之后,胡新远将它们卖到村里的鲜笋加工厂。
村民张脉仪也背着一麻袋燕笋来到农家缘笋加工厂,这是他上午第二次来卖笋子,“这是我刚刚挖的笋子,大概有70多斤,现收购价格一般在一块四一斤,卖完这些笋子,我准备再继续挖些。”
农家缘笋加工厂是一栋上下两层的房子,这是村民程立根用自己家房子开办的一家鲜笋加工厂,屋里屋外都堆满了新鲜燕笋,十多位工人正忙着剥笋。收笋、剥笋、煮笋、烘笋是工人们近期的主要工作。村民郑有菊的面前放了一个大筐,她熟练地剥掉笋皮,将干净的笋子扔到筐里。郑有菊每天在这里剥燕笋,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每天能够剥400斤左右,按照每加工十斤拿两元钱的工钱,一天下来,她能挣到七八十块钱。
“我们主要做竹笋加工,每年3月底开工,以收本地的竹笋为主,每天的加工量在5吨到10吨之间,有一两千块钱的利润,这挣的是辛苦钱。”虽然加工竹笋很辛苦,但是想到颇为可观的收益,程立根觉得自己累得值得。程立根不仅收购其他村民家的鲜笋,还雇佣村里的中老年人来帮忙,这样一来,不仅帮助村民解决了销路问题,还解决了村里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增收。
在扬溪镇东村,像程立根这样进行竹笋加工的农户有十来家,东村藏龙竹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其中之一,去年加工鲜笋30吨,吸收两名贫困户就业,仅一个月就为贫困户增收1000多元,还通过“现金入股+分红”模式和“入股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增产增收。东村藏龙竹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秀兰告诉记者,他们收的笋都是本地的燕笋,又脆又嫩。“村民们挖来的竹笋会送到我们这里来销售,我们的收购价格在一块五左右,现在大概每天收五六千斤。”东村村委会将扶贫建设项目资金30万元,入股藏龙合作社,每年可直接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东村村委会将其中9千元用于资产收益奖补贫困户,直接带动贫困户增收。
“东村有十个村民组,竹林面积达到了1.5万亩,现在通过竹产业,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能够增加3500元左右。”从绩溪县委组织部下派到东村的第一书记张龙斌告诉记者,挖笋、竹笋深加工和销售成品竹已经成为了当地村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村里还准备建设竹笋深加工扶贫项目,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打开村民竹笋的销路。
据了解,目前扬溪镇有竹林面积3万亩,每年春季加工鲜笋2500吨,笋干成品达3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此外,扬溪镇还大力发展竹产业,建立了7个竹子交易市场,每年仅春秋两季交易量就达2万吨,交易额超2000多万元,竹农人均增收2000-3000元。
近年来,绩溪县大力推进“林长制”,做深做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文章,切实把林长制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涌现出了像扬溪镇东村这样的竹林产业发展大村,竹林面积与年俱增,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成了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实现了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新闻推荐
本报讯去年底,绩溪县公安局经过4个多月的前期经营侦查,在市公安局以及宣州区、宁国、泾县、黄山市屯溪区等地区县局的大力...
绩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绩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