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辉
叩山听水品绩溪,拜石问道读伟人。今年6月的一天,有幸参加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举办的“品读绩溪”采风活动,才算真正领略到“烟雨江南,水墨徽州”、“山水人文,徽韵绩溪”的内涵。尤其是走进鄣山大峡谷,隔着上亿年的历史长河,望着眼前天然而成酷似当代伟人毛泽东的奇石像,仰观直指云天的百丈岩,心中满溢着一股化不开的情愫,总想随着那从天池而下的鄣河之水,放歌奔流。
出绩溪县城北行约25公里,便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的南大门——鄣山大峡谷,因有伟人石伫立而又昵称伟人谷,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森林公园。
蜿蜒曲折的大峡谷山路,是一条朝拜之路:一条朝拜自然生态之路,朝拜石头之路,朝拜伟人之路,非虔诚之人难以悟到它的真谛。
进入鄣山大峡谷,过文化园、徽山亭,沿大鄣溪前行,但见在苍翠欲滴的树木掩映下,流水淙淙,透明鲜亮,可数游鱼,并随着斑驳的光照,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沉静的是碧绿,幽深的是湛蓝,高贵的是鹅黄,典雅的是玉白。“绩溪无过境水”,此民谚是说绩溪县之河流皆源自境内高山深谷。峡谷里的水就是源头活水,有生命力的顽强,有活力的四射。这山,这树,这水,无不诗意地起伏,诗意地流淌。
继续沿大鄣溪前行,过郡王桥、濯玉轩,就见到了一亿年前天然形成的伟人石。伟人石坐落在鄣河之滨,面朝正北,那后披式的发型、饱满的天庭、睿智的眼神、慈祥的面容,与伟人毛泽东侧面肖像惟妙惟肖,世所罕见,似有一股慑人心魄的力量所在。
伟人石的上方有天子潭,伟人石的面前有开阔平坦的天然巨石——主席讲台。
仰望伟人石,站在主席讲台前,穿越百年风云,让人的思绪飞到了伟人的诞生地韶山冲。一个幼时由娘抱着拜石头为“娘”的石三伢子,性格和命运似乎都没有远离石头,有石之真,石之诚,石之仁,石之爱,石之坚韧,石之挺拔,并带领全国人民,挺直石之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东方。石之光辉是同日月之光辉永远同在的。
山不离石,石不离山,与山为伍就与石为伴。中国革命的路也注定了与山石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几乎在“山”的词典里都能找到答案。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山沟里产生了自己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毛泽东一生爱山,也喜欢登山。从青少年时代直到晚年,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的很多诗词都没离开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山,快马加鞭未下鞍。”“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山,刺破青天锷未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山和石自不能言,沉默的是历史的凝重思索;又最能言,讲演的是历史的华彩篇章。
静心细看细听,伟人石在这里又似乎不是专指。伟人毛泽东有高山气概,有云水襟怀,他放眼望去,一定看到了三皇五帝、秦皇汉武、民族英雄、华夏英烈、国家栋梁、文坛泰斗、学界贤哲;更看到了象众多石头一样垒起高山的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万岁!”伟人毛泽东的教诲言犹在耳。
临近峡谷的尽头,百丈岩拔地通天,突兀在眼前。它高460米、宽180米,如巨钟覆地,岩面几乎垂直且光滑如镜。雨过天晴,会有佛光出现。据说它是“世界第一巨石”,至今还没有一个攀岩的高手攀上去过,更别说一般人。人们在它的面前,是那样渺小,那样脆弱,只能仰观,不可亵渎。
“在没有生命之前,就有了石头,当所有的生命消亡之后,石头将依然存在。”哲人的话,成了我这次拜石鄣山大峡谷的深深感悟,久久地回想。
新闻推荐
7月6日下午,在绩溪县扬板线路段,一辆满载松树段的三轮货车,由于车厢装载过重,跑着跑着,三轮货车最后不堪重负,在惯性的作用下,车头如烈马一般,瞬间腾空而起,一声仰天长啸后,便蹲地“罢工”了……此举引来了...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