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课程——“小小面点师”开课啦。
老师提前准备好了发酵好的面团和美味的菜馅。我们兵分两路,排列在老师两侧,学习制作的面点内容是大家最爱的挞馃——我们家乡的金牌小吃哦!
做挞馃的手法,我们已经很娴熟了:只需挑选一块大小合适的面团,用擀面杖擀匀,一定要在面团外边擀,这样才能做到外薄内厚。接着,盛一勺菜馅,这时隐隐会闻到一股若有若无的香味,然后用左手轻轻拎起一块面皮揪成小褶,另一只手一点点协助着向上提起,最后形成一朵漂亮的菊花;揪起多余的面,用掌心轻轻一按,用擀面杖轻柔地将它压大一点——一个漂亮的挞馃就做成了。
放进“挞馃机”里,有了“嗞啦嗞啦”的响声。同学们的目光不时地在期待着,我们还欣赏了老师的大显身手,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随着一股热气自锅中升腾而出,“啊!起锅了”,香喷喷的挞馃吸引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目光,轻咬一口,那美味直入你的心田,我们顿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一节课像溪水一样不知不觉流走了,小小面点师们不仅再次熟练了家乡美食——挞锞的做法,而且还美美品尝了家乡的味道。——汪雪晴
在食堂里,大家专心地看着老师熟练的手法,做出一个个大小匀称的包子,那美观的外表,那熟练的手法,那可口的肉馅,总让我们惊羡不已。
我们自觉地站成一排围着桌子,目不转睛地看着,担心错过了什么窍门。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包子怎么越看越像“元宝”呢?老师做成的“元宝”每个都那么讨人喜爱。
接下来,老师让我们也动手一试。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子,拿着皮,双手先把它放在洁净的蒸布上,沾湿其中一面,然后,用手托起来,再用另一只手夹些肉馅放在面皮中央,最后用手沿着包子皮的边缘打起匀称的褶子——一个半月形的包子在我们的努力中诞生了。
与老师做的一比较,我不禁有些脸红,它既不如老师做的那样饱满,褶子也没有老师打的那样匀称,那样漂亮。抬头一瞧 同学们做的包子,我情不自禁捧腹大笑!我们的包子千姿百态,有的像漏了气的气球,有的像打焉儿了的花瓣,一个个都像丑八怪。
——姜楚云
供稿:绩溪华阳镇中心小学五(3)班
新闻推荐
章淑芳给中风后的丈夫洗脸。绩溪县瀛洲镇燎原村的章淑芳,面对中风瘫痪的丈夫,18年来演绎了一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义之歌。今年65岁的章煕如,与妻子章淑芳结婚38年,婚后生育一男一...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