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宣城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环保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为全市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宣城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主任、市长为第一副主任的市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出台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及计分细则》,把环境质量等重点工作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年度目标管理内容。全市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工业园区、乡镇和名胜风景区设立日常环保管理机构,在乡村成立了农村环境信息员队伍,初步建成城乡环境监管体系。市政府建立了环境保护督查专员和观察员制度,对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对环保重点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划分覆盖全域的环境监管网格,实现了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全方位覆盖;启动实施了“河长制”,建立了水阳江、青弋江、郎川河、新安江绩溪段等重点河流、南漪湖等湖库的环保联防、联控机制,提高了跨流域、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预警和处置能力。同时建立环保—公安执法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制度,开展环境监管重点企业信用评价。
建立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目前宣城市初步形成了河流水系、自然山体、生态绿地和城市空间有机连接的绿色生态安全格局,市人大审议通过了《宣城市敬亭山风景名胜区条例》。重点推进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生活污水处理水平,投资近3亿元用于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快速推进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能力建设,提高城市环境卫生水平,完成了污泥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市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均为100%。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中心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着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全面实施城市水生态建设三大工程,实现“引得来、蓄得住、水质好”的目标,优化城市水体功能,确保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
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宣城市落实了新安江流域跨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无量溪河与郎川河、青龙湾水库上下游等市域水体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实施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建立跨界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发布排污企业“红黑榜”,推行绿色信贷。逐步推进重点企业的初始排污权核定和排污许可工作,有序推进排污权交易纳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本报记者 刘畅)
新闻推荐
绩溪讯(程慕斌)日前,绩溪县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磡头老鼓等22个项目入选,其中民间音乐1项、传统美术7项、传统技艺11项、民俗3项。截至目前,该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