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佩武 沈雅雯 曹雪
日前,从全国妇联传来喜讯,泾县琴溪镇马鞍村鲍冬香家庭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最美家庭”。她家的这份殊荣源自一份特殊的传家宝。
说到传家宝,人们普遍印象都是从祖上流传下来的金银珠宝、古玩字画,但对于鲍冬香一家来说,没有这些金银细软,他们留给子孙的传家宝很特殊,是四份遗体捐献证书。
二次起念二次被打消
今年52岁的鲍冬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这么一个弱小的农村妇女,却在2014年做出了捐献遗体这个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而且是带着一家四口全部捐献。鲍冬香却说,她不是一时冲动,因为早在20年前,她就有了这个想法。
1997年,鲍冬香和丈夫为了能让生活过好一点,前往上海打工。当时在和几位工友聊天中得知:遗体捐献能够用作医学研究,等于是用自己的身体教人救人!她当时听到就眼前一亮,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她跑到上海医院去打听情况,医生说,这种捐献,要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因为常年在外打工,这事就被慢慢搁置了。
2009年,公公婆婆年纪大了,儿子身体又不好,于是她跟爱人返回农村照顾家人。这时,她第二次想到捐献遗体。她兴冲冲的跑到县红十字会咨询,才知道这事必须家属同意才行。回家后,她丈夫看到申请表坚决反对!“不行不行,人死了还要开膛破肚,这不是伤天害理呀!”于是,她的第二次念头又被打消了。
儿子患病坚定了她的决心
直到2014年,她的婆婆患上帕金森综合症,右半边身体无法动弹,老人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全都落到了鲍冬香的身上。没过多久,她二十多岁的儿子被诊断为腹积水,为了给孩子看病,他们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跑遍了周边大小医院却始终治不好。这时她第三次想到捐献遗体,心想死后一定要将自己的遗体用作医学研究,只有咱们的医疗水平提高了,将来像婆婆和儿子这样的病人才有了治愈和生存的希望。
虽然想法坚决,可还得她爱人签字啊。有了上一次失败的教训,她学机灵了,决定在丈夫心情好的时候再提这事。丈夫喜欢拉二胡,于是她就在丈夫拉二胡的时候说,在与丈夫吃饭时说,有一天晚上她与丈夫谈到凌晨一点钟,或许是被她唠叨烦了,丈夫居然同意了。让她更没想到的是,她爱人要陪她一起,还要做父母工作一块捐献。她说那更好啊!咱们一家四口一起做好事!
一家四口签下遗体捐献书
一挂炮竹送走了婆婆。没过多久,公公也去世了,遗体也被如约运到了皖南医学院。
很快这件事情在周边村子里传开了,可让鲍冬香没想到的是,有人说她不孝,竟然拿公公婆婆的遗体去卖钱!各种质疑、不理解的声音传到耳朵里来,她觉得有些懵。当时鲍冬香真的好想痛哭一场,但她告诉自己,别管世俗的眼光,至少她自己问心无愧!
第二天,她与丈夫去做公公婆婆的工作,这事一提出,婆婆立刻反对,怎么也没有办法接受。于是鲍冬香打了个比方:因为婆婆心脏不好,她就说,如果这时候你需要换心脏,但所有人都和你的想法一样,那谁捐心脏给你换呢?凭借鲍冬香不厌其烦地解释和劝导,深明事理的婆婆终于同意了。第二天,鲍冬香就从县红十字会拿了四张申请表,她和丈夫签了字,公公婆婆按下了红手印。
2016年农历二月初一夜里,婆婆因病在家中去世,早上6点多皖南医学院接收站工作人员赶到家里,将婆婆的遗体带走。在农村,人去世后要热热闹闹的办一场葬礼,但是婆婆走的时候,没有鲜花、没有哀乐,只是最后在车子开动时,鲍冬香忍不住点了
献给生命的礼物 成为传家宝
随着新闻媒体对于遗体捐献的宣传力度加大,多数人的想法发生了改变。同村有一户人家,女儿得了癌症,他们也有了捐献遗体的想法,特地前来咨询鲍冬香;在宣州区,有一个残疾人叫吴四五,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鲍冬香的故事,也做出捐献遗体的决定。鲍冬香一家的大爱义举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先后获得2014年“宣城好人”;2015年获县第二届道德模范;2015年获县最美家庭;2016年获省最美家庭;2017年获得全国最美家庭。
有人问鲍冬香,你希望儿子和你们一样,成为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么?她说:“还没想那么多。作为一位母亲,我只希望能够早日治好儿子的病,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幸福简单快乐。如果以后我们走了,我们的生命无法继续,但却能在别人身上延续,这种延续,就是我鲍冬香现在所做事情的意义。我将会把这四份遗体捐献证书当作传家宝留给儿子,希望这四份献给生命的礼物儿子能用心体会。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新闻推荐
泾县讯为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泾县泾川镇结合地处山区、丘陵地带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该镇成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组,组建自然灾...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