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重。
点字。
烘烤。
捏皮。
手工制作月饼。
打包。
有一种老味道,承载着人们太多的情思。
初秋的清晨凉意颇浓,但位于旌德县旌阳镇新桥社区新文科村的一个手工月饼作坊早已热气腾腾。
循着月饼的香味,穿过一条小巷便来到了制作月饼的“厨房”——一间有些年头的老作坊,还未踏进大门,芝麻香、果仁香、面皮香,各种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和面、揉面、配馅、扯皮、包馅料、按压成型……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老板娘——55岁的汪爱香和工人们安静地忙碌着。这是作坊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他们动作娴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馅料饱满的月饼从模具中跳出,一下一个。不一会儿,上好肉馅的月饼就在方盘里一字码开。
“今年是从农历七月二十八开始做的,中秋前后连头带尾加起来要忙十几天。”汪爱香说,手工制作,一天最多能做200多斤月饼。
天渐渐亮了,小村庄也醒了。6点10分,第一炉鲜肉月饼出炉了,浓浓的饼香很快弥散开来,在小村庄的上空飘荡的很远很远……
传统手工月饼要想好吃,做起来可非常讲究。“面要不死板,馅要包得皮肉结合不露馅儿,芝麻要撒得均匀,火候要掌握的到位。”做了三十多年手工月饼的汪爱香说,这样烤制出来的月饼个个金黄饱满,尝起来甜而不腻,香脆有味。
炉火纯青的手艺源于多年来的历练,但说到底还要追溯到师傅的教学。“我这手艺可是祖传的。”汪爱香笑道。
今年55岁的孙鑫平是汪爱香的丈夫,也是这个手工月饼作坊的老师傅。彼时,19岁的孙鑫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务农。孙鑫平的叔爷爷当时已经70多岁了,是个远近闻名的糕点师。母亲觉得孙鑫平心细谨慎,很适合做糕点,于是便把他介绍给了叔爷爷,结果叔爷爷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
跟着叔爷爷当学徒期间,孙鑫平遇见了21岁的汪爱香,并很快陷入了爱河。两年后,悟性颇高的孙鑫平出师后在镇上开办了一家食品厂,当了几年糕点师。32岁那年,孙鑫平把自己所有的手艺都教给了妻子,让妻子顶起作坊的大梁。
“虽然现在机器逐渐取代了人工,但我们作坊依然保持着人工和面、人工盘馅儿和使用模具成型的传统工序和工具。”汪爱香说,这恰恰是自家月饼受人喜欢的原因之一。“老手艺才能做出老味道。”汪爱香说,最主要的是自家作坊的月饼不添加任何防腐剂,让人吃着放心。
如今,每年中秋节前夕,汪爱香和工人们都会聚到一起,忙活起来。“中秋前后大概能做两三万块(月饼),基本上都是抢购一空。”汪爱香笑着说,现在很多人念旧,纯手工月饼比起机器制作的味道更醇厚,薄薄的月饼皮酥脆醇香,手工调制的馅料香甜酥绵、口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夜幕降临,孙家手工月饼作坊里,“砰砰”的揉面声还在响,声音里透着一股团圆的味道。
新闻推荐
潘巧红父亲潘明根已经年届九十,他几乎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教育这个职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从普...
旌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旌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