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
夏商周三代,天下九州,泾县地属扬州。周以前泾为“荒服”,即离京师两千到两千五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也就是“山高皇帝远”,太偏僻了。
“三千越甲可吞吴,百二秦关终属楚。”春秋战国,泾地先后归属吴越楚。
秦始皇兵吞六国,天下分三十六郡。泾县在秦代先后属会稽郡,鄣郡,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泾县属之。郡县初设,版图粗放,泾县辖区能抵得上今天一个大大的地级市。
汉初析境西部分地域置陵阳县。这陵阳原是今石台县境内一座大山,唤作陵阳山,因作县名。据说这陵阳县设得好好的,遇到晋朝晋成帝杜皇后名讳“陵”,改称“广阳县”。这前人不知后人的事啊,到了隋炀帝杨广,又得避讳,遂改“广阳县”为“南阳县”。
三国时期,吴国力图天下安定,在泾县境内析地立县,直名“安吴县”,安定吴国。治所先在青弋江畔焦石埠,别名落星潭,王家。后迁至今旌德县古城村。
何谓焦石埠?先有焦石后有埠。先遇战火,满目焦石。后得利于青弋江,受益于母亲河,水陆码头成商埠。
何谓落星潭?落星潭位于蓝山脚下,相传,晋渔人陈霸兄弟来此捕鱼,见一巨星落入潭中,从此每到夜间,星星在水中发亮,照亮潭底,故名“落星潭”。
何谓古城村?古代县城所在嘛!
你看,泾县这方热土,处处地名处处史,处处学问处处文。
晋初,泾县始属宣城,郡州沿革,时有变迁,但大不离“宣”。
话说在隋炀帝杨广手里,这安吴县也好,南阳县也罢,都不设了,完璧归赵吧,又回到泾县,还了原。唐一度重立安吴县,未久,废。
唐天宝年间(742—756),析地置青阳县。又析境内西南十四乡置太平县。永泰年间(765—766),析境内东域置旌德县。又析地置石埭县(后废,分属太平、石台、祁门三县)。
唐还曾以县置猷州,州治在境内章家渡。未久,废。
北宋以降,泾县版图算是相对稳定下来。治所动迁半径亦不远,初设于今城南赏溪两岸,水圮后迁至今城区中心地带。
清康熙六年(1667),安徽建省,时称安徽布政使司,辖七府三州。泾县隶属宁国府。
民国初年(1912),泾县直属安徽省政府,后改属芜湖道。
民国16年(1927),改泾县知事公署为泾县县政府。
民国26年(1937)冬,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宣报》报社由宣城迁至泾县县城。不久回迁。也就是说,泾县在历史上曾经是古代州府驻地和现代专区驻地。
1949年4月24日,原国民党泾县县长俞步骐率县政府军政人员及地方武装千余人宣布起义,泾县解放。
1949年4月,泾县属皖南区宣城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2年2月至1979年4月,前后28年,泾县先后属芜湖行政专员公署,安徽省芜湖地区专员公署,安徽省芜湖地区革命委员会,芜湖地区行政公署。
1980年2月,泾县属宣城地区行政公署。
2000年6月至今,泾县属宣城市。
泾县先后归属扬州,会稽郡,鄣郡,丹阳郡,宣城郡,宣州,宁国府,芜湖道,芜湖行署,宣城行署,宣城市。但归来归去还是归到宣城来了。这是天意,宣纸情结。缘分啊! (下)
新闻推荐
为了山里孩子,他甘守清贫坚守山村,辛勤耕耘在山村三尺讲台上。38年来,他教书育人,用青春、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山村育桃李的赞歌。他,就是被誉为“山村中最耀眼的红烛”的旌德县俞村镇芳岱小学教...
旌德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旌德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