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新闻 宁国新闻 郎溪新闻 广德新闻 泾县新闻 绩溪新闻 旌德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宣城市 > 旌德新闻 > 正文

梯地蜈蚣岭纪事

来源:黄山日报 2012-08-13 15:00   https://www.yybnet.net/

□ 张大文

在徽州,稍有些年份的村落,大多有“十景”或“八景”。站在蜈蚣岭村口,四围青山如屏,乱渡的飞云掠过青葱的树林、层层而上的梯地和散若晨星的人家。这里是蜈蚣岭村中十景之一“天外云屏”,先贤作诗赞曰:“叠叠奇峰插云天,云屏几处锁霞烟,万山环抱须眉观,飘渺虚无拟境仙”。很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这幅景象。

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有梯地。蜈蚣岭梯地的故事是从1968年开始的。那是一个冬夜。蜈蚣岭大队干部和十个生产队的队长们,围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前,偌大的方姓宗祠显得老旧昏暗,刚从大寨参观回来的方佛先正向大家讲述他沿途的见闻,说山西省昔阳县有个大寨大队,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为改变落后的面貌,陈永贵、郭凤莲带领大寨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起层层梯田,昔日的乱石坡,如今庄稼葱绿,水果飘香,大寨红旗红透全国。如今“农业学大寨”,我们蜈蚣岭人,“干,还是不干?”

不时有寒风夹裹雪珠从天井里往人的脖子里灌,但众人丝毫不觉寒意,反倒觉得内心激情如火。局促于皖南丘陵一隅的蜈蚣岭村,按村里人的说法是“三座大岭五面坡”,当年人口1848人,人均只有7分地,且是“山高土薄石头多”的山坡地。千百年来村人的收入主要靠的是数量不多的茶叶,一日三餐以玉米、小米和红薯等粗杂粮为主,极少有人去数百里之外的旌德县籴米,但也只是嫁娶或过节时才偶尔享用一两次大米。这天晚上,佛先书记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喜看稻黍千重浪”的美好景象,一种“敢叫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在每个人的心中激荡。

几天过后,里四坞山脚下一声炮响,拉开了蜈蚣岭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帷幕。里四坞是蜈蚣岭村前直到山脚的一面山坡,坡度接近50度,乱石累累,草木稀疏。在这之前,村里干部、老农和土技术员“三结合”调查小组,遍访了村里的每一道山岭,制定了发展规划,按照“宜粮则粮,宜茶则茶”的原则,确定将村后地势相对平缓的上坦岭治理成土壤深厚、能让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的“海绵地”,里四坞一带则开辟成梯地茶园。所谓梯地,就是从山脚开始,开山炸石,围山砌石成塝,然后填土造地,又依坡度周而复始,层层砌塝,层层填土呈阶梯式,外人常以此造田,即梯田,蜈蚣岭村山高缺水,只能造梯地了。

每天早上大队书记方佛先总是第一个出现在里四坞的工地上,脸色黑瘦体质羸弱的他披着外衣背着双手,将工地上上下下全部巡视一遍。农忙时节,一百多名“治山治水专业队”成员,平日里近千名生产队员,斜挎着装有午饭玉米馃的袋子,随着飘渺的山雾从各道山岭上往里四坞汇聚。各路人马到齐后,方佛先站在地势稍高的坡上,举着铁皮喇叭,进行战前动员之前,他照例要将前一天各施工组、各作业点施工的质量和进展情况细细点评,然后将这日里各组的任务逐一进行安排。方佛先1948年5月就在村里担任游击队领导下的农会副主任,在村里有着至高的威望,此刻的他更像是一位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将军。众人领受了任务走向各自的工作面,叮当凿石声,众人抬石号子声,催促躲避飞石的哨子声,间或有开山炸石的放炮声在谷底久久回响,蜈蚣岭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日子就在这一片喧闹声中拉开了帷幕。据时任璜田公社团委书记、蜈蚣岭大队的驻村干部凌毅回忆,“除非是下大雨大雪下不了工地,那些年里蜈蚣岭人能不上工的,就只有大年初一。”

方佛先布置好一天的任务后,蹲坐在一僻静处默默抽着旱烟,有时他也起身往各个工作面巡视一番,鹰隼般的目光所到之处,说笑声顿然收敛了许多。大队长方摇林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担任体力最为繁重的抬石组组长。抬石组的任务就是要把开山放炮炸下来的石块,抬到砌塝的地方。千把斤的石块用芦皮编成的络兜兜上,上面横竖插几根粗细不一的杉木,蹲在最前面的方摇林低喝一声“起!”八个汉子抬着巨石颤颤巍巍地往山下去。蜈蚣岭村人把在某方面有专长的人尊称为“师”,胡尚棣是当之无愧的“塝师”,年届五旬的他整天一副乐呵呵的模样,却是个很有名气的石匠,方圆几十里的人家建新房,都能以请到他去下基脚为幸事。再坚硬的青石,他手持钢钎三凿两凿,立马现出鲜明的棱角来。他告诫他的徒弟们:“砌塝无师傅,全靠垫屁股。”意思是垒砌几米高的石塝无需钢筋水泥,却能几十年经风沐雨岿然不动,关键在于要给每块石头最舒展的姿势,石块与石块之间用碎石垫砌,使之严丝合缝。胡尚棣砌的塝呈S形,塝口最大限度地外伸,以使造地的面积能够最大化。砌塝组人人敬他好手艺好人缘,评工分数他最高。开山放炮是最为危险的活,自然由青壮劳力承担。石壁过于陡峭,打炮眼前先用毛竹搭脚手架。一次正抡锤砸炮眼的胡灶玉忽觉脚底一滑,从三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摔下来顿时人事不知,被众人抬回家去。几天后他一瘸一拐上工地来了,旁人笑他只要工分不要命,他怔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回答,边上正畚着土的74岁老汉方玉祝替他回了一句:“人活着总是要做事啊!”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上一天工即便能拿到满分9个工分,到年底分红也仅几角钱而已。

村子里的男人们在里四坞鏖战的时候,村口的喇叭里响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指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到。”这句话令村里的妇女们心潮澎湃。村后那边那一片山地土名上坦岭,是蜈蚣岭村人世世代代种植玉米等口粮的地方,地势相对平缓,但很瘦瘠,所产甚薄。按照大队的规划是要建设梯地,加厚土层,保持水土,使之成为能使粮食稳产高产的“海绵地”,村中的妇女们组成了以方秀凤为首的突击队,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平时见放炮竹都捂着耳朵躲得远远的妇女们学会了开山放炮,解放后才放开的缠足,走在平路上都趔趔趄趄,也同里四坞的男人们一样四人成杠、八人成杠地抬着石头。她们解下头巾擦拭着满脸的汗水,憧憬着建成后的“海绵地”里山风吹过麦浪翻滚的景象。

“蜈蚣岭大村庄,铜瓢舀水木瓢装”。这句流传在街源一带的民谣,带有几分戏谑,也着实说出了蜈蚣岭人用水的艰辛。所以在1971年的那个冬天的早上,当大队书记方佛先在村口的大喇叭里说要建小水电、办加工厂的时候,村中老少无不觉得难以置信。事实上在这之前,方佛先已带着村里的几个木匠、砖匠到了街源水电站学习求教。街源水电站建成于1962年,年均发电2万度,是由县里投资在这一带的一座中小型水电站。大队干部们带着水电站的工程师,踏着薄薄的积雪翻山越岭探勘水源选择建站地址,发现有几条山溪虽然一年四季有流水潺潺,但流量偏小,这就需要在半山腰修一条近500多米的引水渠,把山角坑和五份坑两股山涧的水合在一起,并修建一座3000立方米的储水池,才能保证发电所需要的水量,这比建造一般的小水电站要增加不少工程量。街源水电站的工程师把绘制的草图摊放在蜈蚣岭党支部面前征询意见时,方佛先目光坚定:“就按照这个办!”

县里听说蜈蚣岭大队要建设小水电站,专门拨来八千元启动资金,方佛先和支部其他同志商议,认为别的地方比蜈蚣岭更加缺少建设资金,就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党支部提出的口号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为节省买水泥的钱,村里的十个石匠齐聚在半山的采石场里,叮叮当当敲打了整整7个月的时间,凿出了两千多块平整方正的青石板,这些石板大多作了电站和桥梁的基础,其中五百六十七块铺在了四百八十米长的引水渠的内侧,光滑的青石板在保证水畅快流动的同时也有效防止了渗漏,成就了水利工程里的一道奇观。现任蜈蚣岭村党总支副书记的胡发积1972年春天时还是璜田中学的学生,他清晰地记得,当村里出动了几十个青壮劳力,把发电机组从四十多里外的巨川码头抬到蜈蚣岭的水电站时,却发现发电机的底座没有浇筑。浇筑底座需要大量的碎石,大队一声令下,全村的男女老少齐聚在发电站里敲石子。胡发积放学后走十几里山路回到家中,跟父母一起去水电站里挣工分,到了第三天晚上,困得眼皮直往一处合,右手的铁锤砸在了左手大拇指上,顿时鲜血淋漓,怕父母心疼,赶紧从衣服上撕下一布条包裹好作无事状。水电站建成发电那天,蜈蚣岭人像办大喜事一般,早早就来到山脚的水电站。夜幕降临,当众人合力拉开水闸,那位工程师合上电闸之后,亘古以来幽暗宁静的蜈蚣岭上,家家户户点点的灯光与满天星光交相辉映,在场的人情不自禁阵阵欢呼。时隔40年后的今天胡发积仍觉得那幕震撼人心的场景历历在目。而小水电站建成给蜈蚣岭人生存方式带来的改变也远远超出了胡发积的想象。紧挨着水电站建起了茶厂,炒青机、揉茶机、滚筒机一字排开,以茶叶为主要收入的蜈蚣岭人不再因每年手工炒茶而形销骨立;粉碎机隆隆作响,洁白的面粉、金黄的玉米粉从机器下端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手推石磨的那页历史,蜈蚣岭人用自己的手翻过去了。

从1974年起,璜田公社的驻村干部凌毅领受了一项新的工作任务。这年的元月,蜈蚣岭大队被评为“安徽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著名爱国将领傅作义之女、时任人民日报记者傅传芳来到蜈蚣岭,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一个星期,写成长篇通讯《蜈蚣岭上大寨花》,刊发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蜈蚣岭于是声名远播。原徽州地区教育部门把它作为“学农”基地,在蜈蚣岭“学农”的日子,成为上个世纪70年代中学生那个群体共同的人生记忆。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也纷至沓来。凌毅新的工作任务就是带领他们参观蜈蚣岭水电站,里四坞梯地和上坦岭“海绵地”,举着铁皮喇叭向他们介绍蜈蚣岭人凭着钢钎和抬杠,凭着布满老茧的双手和肩膀,战天斗地、重整河山的事迹。“除了大忙的茶季,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参观学习。”凌毅回忆说。蜈蚣岭条件简陋,安排好他们吃住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学农”的学生们自带了口粮,在茶厂里为他们砌了烧饭的锅灶,晒粮的竹簟摊开,便是他们睡觉的床。对那些来参观的农村干部,蜈蚣岭人做玉米馃款待他们,村里几十名主妇聚集在大队部里,她们做馃拍打案板的声音像喜庆的鼓点,馃焙熟后浓香四溢,整个山村沉浸在难以名状的幸福之中。

蜈蚣岭人的治山治水工程一直持续到1983年。十多年里,共投入劳工41.3万个,砌石塝120多条,其中最高达7.7米,最长达976米,建成梯地茶园近千亩。今日的蜈蚣岭显得宁静安详,站在村口,看层层梯地一直绵延到山脚,云雾轻绕,鸟雀嘶鸣,茶树葱茏一片。当年挥汗如雨开山凿石的人们多半已是耄耋老人,有的已悄然作古,而这一望无际的梯地,便是蜈蚣岭第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用血肉之躯筑成的永不倒下的丰碑。

2012年7月,蜈蚣岭梯地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赵文光文摄旌德县江村皖南一个以前不太出名的村落近些

□ 赵文光 文/摄旌德县江村,皖南一个以前不太出名的村落。近些年,江村名声远扬,游客日益增多,我也心生向往。清明时节,趁回老家白地村探亲之际,专程去游览,了却一心愿。江村,坐落...

旌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旌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父亲的三个习惯2016-06-20 07:45
唐金松同志逝世2013-12-07 12:08
评论:(梯地蜈蚣岭纪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