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李敬泽妙解杜甫。
李敬泽演讲现场。
李敬泽妙解杜甫引共鸣,扫码上封面新闻看精彩视频。
□李敬泽
谈杜甫真是千言万语,我们读过古诗,在各种古诗的句子里,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来说开篇第一首是什么呢?《望月》,这应该是现存的最好的一首古诗,是留下来的最早的声音,《望月》最后说了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觉得在这首古诗里,那时的杜甫还年轻,但他因为自己今后的命运,对他在漫长的时光中的流离做了回应,他确实是凌驾群山的诗人,他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壹
诗写时代的开创者
关于杜甫的成就,美国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也是毕生研读,而且他把杜甫的1500首诗全部翻成英文,宇文所安先生有一句话,他说在中国的诗歌传统中,杜甫几乎超越了其他人,他的文学成就、创作成就已经成为文学标准的历史构成的一部分。其实概括起来讲,简化一点讲,就是在门索安先生看来,杜甫就是标准,我认为他说得非常对。因为确实是自杜甫之后,所有的中国诗人都不得不在杜甫那里,以杜甫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看看自己离杜甫有多近,看看自己离杜甫有多远。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他是一座山,所以对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我们可能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身在此山中,有些事情看不太清楚。对于杜甫的认识也是这样。
比如说起杜甫,我们从中学的时候学杜甫的诗是诗史,诗的历史。为什么说诗史呢?因为在杜甫的诗里,他写的那个时代,我们看到了他和中国人在安史之乱中的命运,所以说这是诗史,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古代的时候就有了,到宋代以后被反复确认。
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我们在中国古代,一般的诗是归在集里,所以当古人说一个人的诗,能够成为史,成为诗史的时候,这是一个极高的荣誉。杜甫确实当得起这个称赞。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杜甫就生在那个时代,也很倒霉,赶上了安史之乱,那么他书写他的时代,书写他的生活,书写那段历史,难道不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吗?他能够生活在那样一个大事变中,能够不写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在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像杜甫这样写诗是非常寻常的。比如我们讲安史之乱,看教科书都知道,这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我们历史上的大灾难大变革,但这个变革的根源和变革的惨痛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历史书上都是用一段或者是几段来描写,我们看不明白。我记得看过一个数字,《资治通鉴》271卷讲安史之乱之前天宝十三年,当时全国户籍人口5288万,到了广德二年就是1690万人,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从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多万,这是多么巨大多么惨痛的劫难,这是中华文化的一次浩劫。
所以碰到了这样一个大时代,我们现在可以假设一下,那个时代没有杜甫会怎么样,或者假设说杜甫虽然在那个时代,但是一开始就死了。当年被安禄山的军队扣在长安,冒死出逃,出逃的路上就死了,如果是那样又会怎样?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们当然就不会有“三吏”“三别”,也不会有“北征”,不会有这些诗。
难道别的诗人不会写吗?那个时代别的诗人还真的不会写!当时盛唐刚过,很多大诗人都在,这些大诗人同样经历了那个时代,他们在那个时候同样颠沛流离,同样心怀忧愤,但是我们现在翻全唐诗的话,你会发现除了杜甫,很少有他同时代的人会这么写安史之乱,会这样深入真切地去写他们的经历。甚至很多诗人就不写安史之乱。为什么呢?难道这些诗人除了杜甫之外,都是没心没肺吗,都是闭目塞听吗?不是!那是因为除了杜甫之外,几乎所有同时代的诗人都受制于人。在当时,杜甫之前的诗歌中,这些是不写的,诗歌不是用来面对人世苦难,不是面对正在人世上流离的广大人群。那时候的诗人想不起来说诗歌可以要写这些,也不止是唐代诗人,我们再往前看,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同样中国的历经劫难,但我们看看诗也是不写的。人的命运,人的痛苦,人在历史中所承受的广阔生活,在诗中是不写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那么大的变乱,我们可能只能寥寥从曹操的几句诗里有所感觉,听到一点消息。所以不能没有杜甫,所以杜甫的伟大,杜甫的前无古人也正在于此。
贰
领时代之先声者
我们现在看起来很自然的事儿,一个人生在这个时代,写这个时代,生当这个时代写这个时代,人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这是多么自然的事,但是在杜甫那里,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诗,他得有多大的力量,多大的创造力,多么宽阔丰富和深沉的心灵,才能使他摆脱这种诗歌传统的羁绊,让他的心向着就在他眼前展开的时代,让他看到“三吏”“三别”,然后把这些写成诗。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甫作为诗史就有巨大的开创性,在这个诗史里面,杜甫不仅写了他的时代,不仅让他的时代进入了诗,而且杜甫也意识到未来的时代,他开启了预言了未来的时代,他走在他的时代的前列。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的历史,现在史学界的热点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变革。前两次,一是周的建立,第二次是秦的建立,第三次则是一位日本汉学家首先提出来的,唐宋之间。唐宋之间中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型,整个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结构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型,革命性的转型,当然转型也常常是通过战争战乱等方式来推动完成。
这次转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安史之乱开始,一个在中国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阶层被消灭掉了,这就是门阀,曾经垄断着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阶层,简单的说叫贵族阶层被消灭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民的兴起,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平民都取代了过去门阀的地位,这是一个大的变革。关于这个变革,直到现在依然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焦点问题。
唐宋之间随着门阀消失和他们的文化退场,代之而兴的是平民和他们文化的兴起,这个兴起叫做“领时代之先声者”,是什么人?杜甫。杜甫自身就是一个平民,他一辈子没有想当官,他们家要细说也曾经和门阀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但进入唐代以后,他们家基本上沦落为平民。平民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杜甫的一生那么坎坷?就因为唐代的政治文化,是士族和贵族垄断下的文化,诗歌传统就写不到老百姓的命运,写不到大地上的面貌。有历史学家讲到,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在士族眼里一般的老百姓等于奴隶,诗歌怎么会去写这些人,怎么会让这些人进入笔端呢?
但从杜甫开始,他是少年布衣,自称野老布衣,由于安史之乱颠沛流离,他一直行走在老百姓中间,他就是百姓视角。他不得不为自己谋生,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为自己的生存和生计而挣扎奔波。所以我们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创造,到了他的笔下,那些普通的人,那些不被人当人的劳动者在他的笔下被书写,被满怀同情地书写,就因为他就在其中。这个意义上说,杜甫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声音。唐宋之变的时候,贵族文化瓦解了。同时,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学从杜甫开始到宋代,能够完成一个转型,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都迎来了更广大的空间。一位史学家曾经用一个词,说这个文化上转型的根本意义叫“人民地位的上升,文化的上升”。
杜甫之后到白居易,到中晚唐,黎民苍生在诗人的笔下,在作家的笔下,在文人的笔下,都获得了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尊严和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是了不起的,他的诗史不是一般的表现时代如何如何,他在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杜甫生前在他所处的时代里,没有什么名气,根本不受重视。直到他死后的几十年,在当时代的文学地位也不高,到白居易,到韩愈,才开始推崇杜甫。
实际上,最近也有学者做过研究,把当时整个唐代,哪怕是韩愈、白居易之后,整个唐代当时的诗集那些论著排起来看,杜甫的地位依然是不高的,杜甫地位的真正确定是在宋代。包括钱钟书,他也讲到杜甫是唐人,但实际上他开的是宋料。
叁
每逢磨难忆杜甫
我想说的不仅仅是时代的问题,说的是唐宋之变这种大时代的变化中,杜甫为我们开创了新天地。所以后来的诗人是满怀感激地谈到杜甫,都充分认识到了杜甫为他们开创的新天地。苏轼对杜甫是极尽推崇,“古今诗人众矣,而以杜子美为首”,什么意思呢?古今的诗人多了去了,为首的那个是谁,杜甫。然后,苏轼为他的论断找了一个论据,这个论据也有意思,说为什么杜子美是第一呢?就是因为他流落,杜子美这个人一辈子倒霉,流落饥寒,终身不用,也没当过官,但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里面的“君”指的是谁?我觉得有的事不能从字面上硬解,说“君”就是指皇上,我觉得苏轼不会这么说,不会这么想问题,或者这里面的“君”绝对不是指的具体的人格化的皇上,苏轼不会说就是因为杜甫尽管那么倒霉,但是拿起筷子来每天吃饭,就会想起皇上,苏轼会这样写吗?不会。“君”在古人的语境中,是指杜甫一生经历的三个皇帝,这三个皇帝说老实话都不怎么样,杜甫对他们也充满失望,既曾经充满期望也充满了失望,所以这个“君”不一定指的是皇帝,指的是谁呢?是天下,是苍生,是这个君所代表的天下智者。这也是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当苏轼这么肯定杜甫的时候,他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以君为代表的天下秩序,这里面苍生所获得的道德的定位,苍生的正义。
无论是杜甫也好,苏轼也好,这种苍生、百姓、人民、黎民的正义和文明的秩序,在他们看来是一体的。所以杜甫在苍生之中,体现的是苍生争议,他维护着文明的秩序,身当那样的变革,经历个人那样的痛苦,但杜甫依然以苍生为念,也正是在变革中,他始终期待和呼唤的是文明的秩序。苏东坡说这样的诗人,是“古今诗人为首”,所以我想想杜甫之伟大,他的千年而不朽的声音从何而来,就是从杜甫到现在已经1400年了,就在这1400年里,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坎坷磨难。
有的诗人只可以和他在消遣的时候在一起,闲了看看山水,杜甫之前很多诗人都如此,但在1400年来我们民族的磨难中,杜甫始终和我们在一起,他是一个可以和我们共患难的诗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1400年来每逢磨难时,都会想起杜甫,都会想起他的诗,我们会从他的诗中获得力量,获得慰藉。
但是,我这么说有一点犹豫,为什么?因为我们对杜甫有一个刻板的印象:杜甫永远是愁苦的,忧国忧民,很严肃。包括我们看到的杜甫的画像也永远是那个样子,一脸沉重,这个对不对呢?当然不错,杜甫当然是这样的,我刚才讲了这是一个和我们共患难的诗人,但这样的印象肯定是很不全面的,是不足以概括的。杜甫的诗歌是非常雄伟的,他的面貌绝对不是单调的,更不是刻板凝固的,我们现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也很多,一定程度上大部分人是通过选本来认识,选本就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比如“三吏”“三别”,同时多多少少也因为杜甫诗圣的称号。但是一个人写诗,而且还圣,也容易被高高在上供在神坛,不好亲近。关于这个问题,鲁迅先生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鲁迅先生晚年评论几位大诗人,说陶渊明稍微有点远;李白稍微有点高;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好像是今天还活在我们中的诗人。这是鲁迅的看法。我完全赞同,我觉得杜甫确实不是古人,确实活在我们中间,他的感情和我们是相通的,他面临的问题、烦恼,他的喜怒哀乐都和我们是相通的。
杜诗1500首,如果大家有这个兴趣,不妨全部看一下,花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可以看到那个丰富的多面的活生生的杜甫。在杜甫之前的诗歌传统中,诗人们是习惯于把特定的东西放在诗里,其他不会写,一个诗人只会写今天怎么喝酒,今天怎么去寻访古寺,看到今天书房的纸笔等等,但这个诗人不会写我今天画怎么画,今天的菜怎么种,今天怎么扫地,怎么打理园子,这些都不会写,日常的世俗经验,在杜甫之前很少进入诗里。但是杜甫不是把自己的一部分或者一个侧面放到诗里,选择性的放到诗里,这1500首诗看看,就感觉杜甫是把他的全部生命,他的全部生活放在诗里。
新闻推荐
高速中途下道再上为何要多交5元? 部门解释:收费取整所致,也有可能会少交钱
近日,程先生开车往返宣城、广德。从宣城到广德时高速收费为25元,回来时从广德上高速,中途在十字收费站下去办点事,然后从十字...
广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