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几乎是一个人半生的长度。在广德县杨滩镇中心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40年来,他扎根于基层教育岗位默默奉献,他既是学校的老师,又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有时还是修修补补的泥瓦匠。
40年来,春花谢了秋红,一拨拨学生从这里走进了更高的学府,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而尹成林老师依旧守护在这三尺讲台。他说,他要一直站到最后……
选择了回归,希望在坚守中点亮
1977年,尹成林从学校毕业,面临选工作的他,毫不犹豫地带着满怀的激情和雄心,走上讲台,到杨滩中心小学担任民办教师。这一选择,就是40年。
“那时候条件艰苦,学校是由十几间小平房组成,几排房屋靠墙围成一个校园。教室里摆满了泥桌子和各种高低长短不齐的板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尹成林还记忆犹新。“很多时候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全部是我的课,从早上一直到下午,音乐什么也是我上。人手不够,学生少,课时会排得很多。当时没有现在这些好的设施,课程还是以数学、语文占多数。”乡村小学,老师没有明显的分工,几乎所有老师都是全科老师,所有学科都要能教,尹成林也不例外。
就这样尹成林在教学岗位上逐渐摸索、适应。走进课堂,他与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把书本上的知识演变成现实中的“故事”,给孩子们传递最为新鲜的知识。当时民办教师的工资非常低,而因为对孩子的喜欢,尹成林毫不在乎。
“上课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天我期待的就是和学生相处的时间。”尹成林看来,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支撑自己走下去的是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眼神,如果说自己为教育事业奉献,倒不如说是孩子们推动着自己向前走。
有了动力,就有前进的梦想,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时代的大潮下,办学条件差的农村,本地老师纷纷选择往外走,部分民办教师选择转行,下海经商或者走进政府部门,外地老师也不愿来。
“都走了,孩子怎么办?难道农村的孩子们就该有这样的命运吗?村里的孩子更需要知识和文化。”尹成林当时便有了信念,自己作为农村的子弟必须坚守在农村教育的岗位上。
老师越来越少,尹成林教的课程自然越来越多,通过几年的课堂经验,尹成林清醒地认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教学上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白天上课,晚上自学,尹成林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的宁国师范,他再次走进了校园进行深造。
快速学、快速记,宿舍、教室的两点一线成了尹成林生活的全部。198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的尹成林又一次回到了杨滩中心小学,不过这次的“回归”,让尹成林信心满满,他要把他的所学、所看都传递给孩子们。
选择了温度,教育在言传身教
“尹老师有三好:与学生关系好;所教的学生字写得好;教过的学生提升快成绩好。这是我们当老师最羡慕和幸福的事情。”杨滩中心小学副校长阙义斌说起尹成林,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一名教师最大的肯定。而成绩的背后,有努力和汗水,更有坚持与奉献。
“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情况都不同,但我相信只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爱的教育,就可以用语言感化他们,用行动感染他们。”尹成林一直认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多年来,尹成林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用心去呵护他们。学生冷了,他把自己的衣服给孩子们穿;学生病了,他领孩子们去看病,坐在病床前护理;下大雪了,学生不能到学校上课,他就到学生家里去给孩子们补课,还定期家访,和学生父母聊聊孩子最近的思想变化,做好家庭、学校“两不误”教育。照顾好学生的生活,成了尹老师每天的必修课。
“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尹成林给自己定下的纪律。由于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学校教师缺乏,尹成林不得不把自己磨炼成“全能型”教师,胜任各个学科的教学。
上课讲究方法,幽默风趣是尹成林的特色,学生都喜欢上他的课。“我们那时候最喜欢上尹老师的课,总感觉上尹老师的课是在听故事,非常有趣。(下转A4版)
新闻推荐
江德斌“如果安徽广德成为火锅之乡,那重庆、四川往哪摆?”日前,安徽省广德县工商联官方网站发布称,广德将申报“火锅之乡...
广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