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本报特推出“致敬科技工作者”栏目,报道身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们长期扎根一线,从事着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科技扶贫等工作,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创新争先的热情、奋发有为的姿态,值得全社会尊重和敬仰,树立起学习的标杆。以科技为支撑,全市科技工作者必将承担新使命、砥砺新作为、建功新时代,推动宣城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个子不高、不善言辞,初见吴险峰,没想到,他就是记者要采访的杂交水稻专家。作为广德县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的吴险峰,30多年来,躬耕于农业科研沃野,专情于水稻种植事业,默默付出,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谱写出科技工作者无言的赞歌。
扎根农业种水稻,硕果累累
广德县农科所所长张爱国向记者介绍,吴险峰先后参与承担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先后研发出“协优63”、“皖稻32”、“皖稻86”、“广两优4号”、“广粳16”、“广粳8号”等水稻新品种,其中“广选S”、“广18S”、“广香5A”已通过省级鉴定。
近年来,吴险峰连续获得安徽省星火奖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参与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获安徽省科技一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一种杂交水稻的制种方法”通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广选S”获得新品种保护授权。而吴险峰主持选育的“广两优4号”杂交稻,已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种植。
“这可不是我个人的成果,而是所有农科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吴险峰表示,水稻育种从发现变异到选择变异是一个漫长过程,先从近万份变异稻种中择优选拔,并加以稳定其基因特性,过程极其枯燥。吴险峰就这样执着坚守着一份“定力”。据了解,吴险峰16岁就参加县农科所的水稻研发工作,因为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农科所的科技人员,而且都是安徽省杂交水稻工作的奠基人,他从小耳濡目染,从骨子里就树立起坚守与求实的科学精神,甚至为了水稻育种工作,放弃当兵和提干从政的机会,专心种水稻。“默默坚守30多年,才有了如今的成绩,也了却了父亲的事业遗愿。”
三十多年,常年奔波广德与海南
“他像一只候鸟,在广德与海南之间来回奔波了三十多年。”据广德县农委信息科科长尤向峰介绍,水稻育种研究不同于实验室的科研,为了加速水稻品种世代进程,必须进行“南繁北育”,即秋冬季去海南育种,春夏季节再将“南繁”育成的种子带回广德“北育”,一年四季都得在炎热中煎熬,年年如此。
“30多年前,是我的父亲把我带上这条艰苦而光荣之路。”吴险峰表示,自上世纪80年代起,每年秋季,他都随父亲、哥哥及其他同事,背着种子,坐好几天的火车,来到海南育种。当时的海南空旷荒芜,居驻地只有一个部队养猪场。他和父亲开荒种地、砍柴做饭,而且长期停电。“蚊虫叮咬、蚂蟥遍地、炎炎烈日的高强度紫外线,使得在田间地头上犹如上烤下蒸。”
“在海南南繁育种期间,吴险峰与同事们比普通农民更艰苦。”尤向峰表示,在高温高湿的水田里,不仅要进行农业生产,还要从事繁杂的科研操作,有时在田里观察水稻生长情况,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特别是水稻抽穗扬花时授粉工作,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弯腰弓背,衣服湿了干、干了再湿,直到下午一二点钟都不一定吃得上饭。
吴险峰表示,30多年来,没有几个节日是和家人一起过的。尤其是万家团圆的春节,自己只能独自一人坚守在天涯海角的试验田里,或忙着栽插,或放水除草,或观察水稻性状,记载相关试验数据。“如今的日子越来越好,好歹能发个短信或微信,以前大年三十,连打电话的条件都没有!”
天命之年,继续奋斗感召新人
“他在水稻育种领域的成就已经很高了,可他依然不辞劳苦地奔波于田间地头。”张爱国表示,近来年,吴险峰又开始了攻克双季晚粳不抗稻瘟病这一难题,埋头研究于广德南部山区,现已成功培育出系列耐抗稻瘟病新品种。其中,“广粳16”,在苏皖两省大型品种推荐现场会上,得到了肯定与认可,并预计三年内,将成为年种植规模超800万亩的“大品种”。
据悉,鉴于吴险峰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稻米品质做出的突出贡献,其个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南繁先进个人”,同时先后荣获“宣城市十佳科技工作者”、“安徽好人”等荣誉称号。
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是一份与时间赛跑的事业,因此农业事业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代代传承的基础上。吴险峰身体力行,向广大年青人证明,只要一心专,就会出成绩,希望越来越多的年青技术骨干加入水稻种植事业中来,为祖国的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省气象部门昨日发布信息,称由于今年4月份以来气温偏高,安徽省气象学意义的夏天已于5月13日到来,较常年提前7到11天。...
广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