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吴东汉,1902年11月23日(农历壬寅年10月24日)生于郎溪县十字铺周家桥。1959年9月6日(农历己亥年8月4日)病故于广德县独树街家中。享年57岁。
父亲原名叫刘明聪,因20岁左右入赘吴家,遂改刘明聪为吴东汉。吴家住在广德县独树化古东湾村,就在父亲第六个孩子出生不久,发妻得了重病,全家人想尽一切办法,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其结发妻子于1936年农历腊月初五故去。此时,家中一贫如洗,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带着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生活极为艰难。
为了生存,父亲到处找事做,从1937年到1942年这几年,他在广德城乡,先后做过学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商铺的管账先生、乡镇政府的文书及税收人员。就在誓节镇任税收人员时,经人介绍,他和我的母亲相识,两人结为夫妻。这时应是1942年。
其时,日寇侵华,国家兵荒马乱,局势动荡不定。广德县城及誓节镇被日军的炸弹炸得面目全非,人们纷纷逃难。也就在1942年前后,父亲带着母亲及哥哥们逃到了独树街。在这里,父亲用积攒了几年的一点钱,租了几间房,开了个杂货店。父亲的生意一直做得很好,这与他这个人有很大关系。
父亲一生温良恭俭让,对于任何人,都诚心诚意一视同仁,连要饭的乞丐都一样。有好多个要饭的,到我家门前便走过来,父亲总是热情招待,好烟好茶招待,临走时总要多送些钱。遇上吃饭,还请同桌吃饭。父亲总说人和人都是一样的,不是实在没办法,哪个想去要饭呢,关键时刻要拉人家一把。
父亲不但经常接济贫困的人,还热心为任何人帮忙。他能写会画,每到过年,他要写好多天的对联和画中堂送人。有求必应,来者不拒。有些人过年买不起红纸,他便写好对联叫孩子们送去,还说过年图个喜庆,门对子是一定要贴的。街上的大姑娘、小媳妇,要画个门帘、窗帘、枕头以及小儿兜兜花样,甚至鞋花样,他都不厌其烦地帮人家画好,有时候还教人家配颜色、顺线。有一年大年三十下午快吃年饭时,一切都收拾停当。街上的一位老中医廖老先生,来请父亲帮画一幅中堂,说是原来帮画的一幅画,被儿子不小心打扫房子时弄坏了,他本想自己补起来,可怎么也补不了,不好意思挨到现在请父亲帮忙再画一幅。父亲二话没说,立即将洗净包好的笔墨纸砚拿出来,帮画了一幅喜雀登梅的中堂,老先生也喜得连声道谢。
父亲虽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能够严格遵循儒家的礼仪道德风尚。比如无论在什么情形下,从来不把衣服扣子解开,或把衣服披在身上,从不打赤膊。即使劳作,衣服扣子也总是扣得整整齐齐。过去的人,在家都穿布鞋,他从来不把布鞋后跟踩在脚下,拖着鞋子走路,而且也绝不允许家里任何人拖鞋走路,说这样走路很不雅观。吃饭时,父亲要求我们把碗端好,吃饭时嘴不可嗒响,筷子不可打碗响。坐在那儿必须两腿并拢,不可大腿翘在二腿上。
家里堂屋两侧及房门上,父亲用红纸写多张条幅贴上。条幅上面写的都是教育人的话语。如“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等,年年都换内容,他不但写在上面,还逐条解释要儿女们学习做到,而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我的记忆中,一年到头,每天第一个起床的是他,也从没见他睡过一次懒觉。
我这一生,都牢记父亲的教诲,遵循他的教导,和他一样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想,父亲离开我们早,从没享过儿女的一天福,作为女儿,这也算是我对父亲的一片孝心吧!
新闻推荐
围绕“增绿、管绿、护绿、用绿、活绿”工作任务,广德县通过组织保障、林长带头、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宣传引导等措施并进,林长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落实工作职责,改革氛围逐步形成保护意识进一步...
广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广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