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文 吴靖/图
每一段文字里,都藏着一个故事。由《今日广德》策划的饱含书香气息的一档节目——《读书人》,于3月31日在七月书吧顺利完成第一期录制。本期,将带你走进三个人的书香故事。
节目筹划的时间并不长,但刚一提出想法,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纷纷发表意见,商讨节目名称、活动主题……凭着节目组的一腔热情火速推进,确定录制地点、邀请嘉宾等一系列事宜,均在一个星期内完成。最应该感谢的,就是嘉宾的支持,节目邀请一经发出,便得到了他们的热烈响应。
星期五晚上6点,相约于七月书吧,布置场景、调配音乐、架好机位……主持人胡道静正在和嘉宾进行最后的沟通,观众们早已被满屋的书籍所吸引,手捧书籍,如获至宝,静静地等待着节目的准时开始。与其说这是一档节目,节目组更愿意将其称为一群爱书之人的聚会。
读书人第一期节目的主题是“第一次",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参加工作,第一次执笔采访。第一位嘉宾——张秀香,是《今日广德》报社的一名记者,她向观众朋友们分享了她第一次采访的经历,当时采访的对象是一位残疾人作家,因为不熟悉且是第一次采访,张秀香做了大量的采访准备,经过多次循循善诱的追问和孜孜不倦的拜访,最终和采访对象成为了朋友,才完成了采访任务。“第一次的采访稿虽然不甚满意,但也算顺利完成,这让我积累了当记者的信心,也看到了当记者的意义,是朋友、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坚持了下来。"在接下来的读书时间里,她给大家带来的是一位读者第一次投稿的感想,“我赶紧把报纸拿给读四年级的外孙看,外孙一脸惊喜,连忙放下课本,用普通话津津有味地朗读;一向不爱看报的妻子,居然也放下饭碗,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看起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呢?此时的心情不亚于福利彩票中了大奖。"的确,所有的第一次,都让人难以忘怀。
“那时候离开广德,刚到上海创业,住过地下室,是一段比较艰苦的日子。"第二位嘉宾是七月书吧的创始人王亮,他向观众朋友讲述了他创业的经历和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那份孤单。年轻人特有的那股韧劲儿,也在那段日子里得到了锻炼。离家在外,对父母总是牵挂,父母在车站送别时,看着儿子的目光里有牵挂、有不舍、有鼓励,那是不管多少年过去,都无法忘却的一种情感。朱自清的《背影》,正切合了他的心意,“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读到这里的时候,让大家不禁也想起自己第一次离家时,父母眼中的不舍。
当晚的重磅嘉宾是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金钊,今年已经80岁的张老,成长在硝烟四起的年代。他的故事,让在座的年轻人都穿越回了那个年代,那是张老第一次拿起毛笔的经历,“那时候上学上的是私塾,钢笔之类的都是没有的,我们都是背着毛笔、墨水去念书,对先生教的知识可以说是如饥似渴,我对书法的喜爱,便是从那个时候油然而生的。"戴着老花镜的张老,拿着手中的书稿,诉说着80岁老者的《书法情缘》,张老一直认为,书法可以用来记录,也可以用来抒性灵、展大志,是以无论科技怎么进步,时代怎么发展,书法这门艺术,都不能丢,他告诉年轻人:“后代不能忘本,其实学习书法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也是不容推脱的责任。"在节目的最后,张老更是给节目组送上了一份大礼——亲笔提写“读书人"三个大字,他还说,这个节目好,能呼吁更多的年轻人把书捡起来,多读、多思考。
无论是张秀香的第一次采访,还是王亮的第一次远行,抑或是张老的第一次拿起毛笔,每一个第一次,都在故事的主人翁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下一期,将以“勇气"为主题,也将会有三位嘉宾在周五晚上7点和你分享他们的故事。我们热切期盼每一个爱书的人、有故事的人和我们相约读书人,一起感受读书的魅力,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
新闻推荐
清明节前,卢村乡石狮村通往牛山革命老区的道路两旁热闹非常,为了进一步倡导文明缅怀理念,县委组织部、地税局的工作人员来此开展了为期两天的植树造林活动。一行人挥动铁锹,铲土填坑,将200多株新苗均...
广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广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