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邦荣
我一生酷爱音乐,从儿时起就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由于社会的变迁,生活的坎坷未能达到我梦想的目标。
虽然梦想没能成真,但我还是幸运的,新中国成立之时,县里成立了文工团,我被调入文工团工作,从此便走上了文艺工作的道路,与音乐工作结上了缘分。对一个从未学习过任何音乐知识的人来说,要开展工作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我必须百倍努力学习才能让工作很好地开展起来。在我刚进文工团不久,从省文工团调来黄淑陶老师,他对我的帮助和启发非常大,从那时起,我就从基础的音乐知识开始学起,如简谱知识、音乐基本理论、作曲法、和声学、配器法等等。我在学习上遇到了许多难题,有些法则必须要死记硬背的,而我已经过了记忆的最佳年龄,只有靠起早贪黑地多用心多刻苦。音乐的世界是如此广博,越学越感到学无止境,如在读到《和声学》时,它的例题都是五线谱,这样又必须学习五线谱,我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只要是和音乐有关的知识,我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有一次,看了徽州地区徽剧团的演出后,我走访了该团作曲者谷学易同志,翻阅他的资料时发现他的资料全部都是用工尺谱记录的,当时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和兴趣,这样我又开始学习工尺谱,掌握工尺谱的知识,为我研究古典音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文工团的工作大部分是排练、学习,我的主要工作是乐队伴奏,我接触了不少乐器,如手风琴、小提琴、二胡、笛子、唢呐、琵琶、三弦、打击乐等,我都会一些,虽然不精通,但这对我以后的配乐工作益处颇多。
我在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之后,就开始写一些音乐小品、歌曲、小合唱,供文工团排练演出用。在黄淑陶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完成了大型歌剧《红松林》的编曲工作,文工团正式排练演出,获得好评。这是我人生中的处女作(因年代久远,文字资料已丢失)。
文化馆工作以群众文化工作为主。其中也包含着音乐工作,如办一些音乐培训班,辅导他们一些音乐创作知识,请来一些外地的音乐专家授课,我从中也受益匪浅。
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还创作了一部分戏曲和群众歌曲,很多都在安徽省文艺刊物上发表,如由杨跃庭编剧、我作曲的皖南花鼓戏《春嫂》部分优秀唱段《山里的麻雀山里的鸟》、《股股暖流涌心头》刊载在《乐坛》上,由我作曲、王晓岭作词的《祈求》、夏劲风作词的《姑娘今日好快活》也发表在《乐坛》上,《但愿青春常伴我》、《自从心里有了你》、《好事如愿偿》、《明天就把两家合》刊载在《安徽新戏》上。
为了参加省、地、县一些文艺汇报、演出、文艺晚会,如每两年一次的《宣州之声》,我又创作了一部分作品。由我作曲,欧阳英雄作词的《太极洞之歌》参加第四届《宣州之声》获得作曲一等奖。还有周彦作词的《靠的就是你我他》,王晓岭作词的《青春的日历》、毛撬民作词的《党是我心中的太阳》、陈风祥作词的《翠竹谣》、余源作词的《想念春天》、虞玉霞作词的《农村家家美如画》、杨跃庭作词的《薅秧歌》、胡发兴作词的《甜蜜的事业更甜蜜》、卜功泽作词的《希望之歌》、万安伦作词的《台湾飘荡的船》,这些作品都是我比较满意的由我作曲的作品,所以我把它们一直保留到现在。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世界博大精深。我才刚刚进入音乐这扇大门,还没触及到最珍贵的核心地域,我的生命已快走到尽头,但我不遗憾,因为在这短短几十年的生涯中,我做了自己想做的而且应该做的事,把广德的音乐事业引向了较正确的轨道,收集了一大批音乐遗产资料,把皖南花鼓戏唱腔拉入了正规化,把广德县花鼓戏剧团乐队组成一个中西合乐的单管制乐队,并用五线谱伴奏,这可能还是县级剧团地方戏曲伴奏的首创。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何等短暂,但即便人的个体生命短暂,人类的精神文化却是可以脉脉相传,流传百世的。
我已进入耄耋之年,虽然未能实现我儿时的音乐家之梦,但我将我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音乐。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热爱家乡音乐的广德人,我将皖南花鼓戏唱腔收集整理成册,已由广德县文广新局编印发行。又将广德民歌整理完善,将和我创作的部分歌曲一并汇编成集,即将付印,以完成我一生追求的音乐梦。
新闻推荐
长石河山洪沟治理工程建设地点位于东亭乡、桃州镇境内,批复总投资约万元,综合治理长度约3.公里。通过砼基础护底+格宾笼护坡努力使沿线河道保持生态与自然,目前护坡岸线已全线贯通并在“6&midd...
广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广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