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村——这里有南宋时期的岳飞抗金故事,这里有太平天国时期土堡防御故事,这里有民国时期支援抗战故事,这里也有建国后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故事。如何留住乡愁,让村民们共同的情感记忆得以留存?如何不忘初心,让村民们勇于前行的精神得以传承?邱村镇施村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建村史馆。
“咱们的村史馆是利用村室的空置房间建起来的,既经济又实用。"施村村党总支书记傅水平介绍说。
该村村史馆总面积仅平米,建设成本约6万元,可谓是真正的“小"。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馆内共展出各类实物和照片一百余件,形成了“记忆施村"“革命施村"“产业施村"“建设施村"“文明施村"“为民施村"六大板块,较为完整地展示了该村历史人文及改革发展成果。
“今年回老家办事顺便看了村史馆,发现原来我们老家现在发展这么好。看到这些物品,勾起了我很多回忆啊!"常年外出务工的张师傅笑着说。
村史馆建在村室,既节省经费,又方便群众。一些来村室办事的群众,办完事后也顺便参观了村史馆。他们饶有兴趣地看着馆内展出的部分农具,谈论着小时候常见的物品。现在的孩子们离农耕渔牧的生活早已久远,施村村的独特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忧虑,施村人想到建一座村史馆,记住历史,也留住乡愁。“有了村史馆,就不怕我们老一辈的传统丢了。"多岁的老人丁希学说道。
老人非常关心村史馆的建设。据他介绍,施村村自古以来就有正月玩灯的习俗。过去每到正月,村里老少早早就出门翘首以盼,祠堂门外一个个八仙桌垒成一座座高山,彩衣披身的龙灯队如老龙翻山、苍龙出海,文狮子表演惟妙惟肖,可称一绝,鹬蚌灯、青牛灯、彩船灯等各成一景,却遥相呼应。
如今,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曾经辉煌无比的灯队已不见踪影,玩灯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说唱艺人口口相传的技法、唱腔、唱词渐渐消失。村史馆的建立,不仅要让这些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也给年轻人一处可以回味自己家乡独特文化和历史故事的地方。
(吴兴龙 姜源)
新闻推荐
县森林公安局持续三个月深入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取得了突出战果。截至月底,共查处各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案件余起,其中立刑事案件起,立各类林业行政案件起,打击...
广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