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星
铺首,是古代较为常见的实用器物和装饰器物,简单说,它就是人们俗称的“门环”。“铺首”一词出现最早见于《汉书·哀帝纪》中“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唐代历史学家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
铺首的历史久远,它既能实现叩门和拉门的实用功能,又能起到装饰、美化大门门面的艺术效果,因其承载丰富的精神意义,而被形象地誉为门的图腾,数千年来一直是社会地位、财富等级的象征,成为建筑构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兽面锁门保家园
铺首,象征着坚固和安全,因此民间有“兽面衔环辟不祥”之说。古人相信,狞厉威严的兽面,可以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
《说文解字》中,对“抪”的解释是这样,“扪持也。谓扪按而持之也。金部铺下云。著门抪首也。抪首者,人所扪摸处也”。所以,铺首就是“抪首”或“抪兽”(这里的“兽”,就是类似龙、虎的兽形物),就是以兽面作为扪持的门上构件。
铺首别名金铺、金鲁。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至迟在汉代,“铺首”一词已经出现。《汉书·哀帝纪》载:“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汉成帝时的一首童谣,也说到铜色青青的铺首:“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童谣影射了当时皇后赵飞燕的得宠,“仓琅根”指的就是青铜铺首。
说到铺首的起源,古人的说法不同。东汉学者应劭在古籍《风俗通》中称,铺首为春秋时期的鲁班仿照蠡(一种螺蛳)的形象而发明的。但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铺首的形象源自于先秦的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的良渚玉器上,后来更常见于青铜器尤其是鼎上。特别是在商周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就有铺首衔环。
但现在我们最常见的铺首,却不是饕餮,而是另一头“怪兽”。据《后汉书》载,商朝人将螺蛳头挂在门上,以期门户如螺蛳壳般紧闭,远离凶险。至明代,铺首的名称变成了椒图。明代杨慎在《艺林伐山》中说,椒图形状像螺蛳,就是起源于商朝以螺蛳挂门的传统。
人们在故宫博物院的红色院门上,可以看到一个铺首中较为典型的吉祥饰物,那就是椒图。椒图何谓?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九子之一的椒图,形似螺蛳,因为螺蛳好闭口,因此椒图也是滴水不漏的,它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为避祸求福,人们常将其镶嵌在大门上,或刻画在门板上,祈求神兽椒图勇敢地保护自家的人财安全。
铺首为什么会做成兽面状?有学者认为,因为猛兽的威武凶猛,有守护门户的能力。也有学者提出,这与古人对兽类的图腾崇拜有关。远古时期,人类与兽类休戚相关,他们狩猎野兽,获得食物和皮毛,以维持生存;同时,原始社会的人们也崇拜着猛兽的速度与力量。所以,很多古老氏族以猛兽形象作为图腾崇拜,抵御外侵,保卫家园,起到震慑作用。久而久之,这些兽面逐渐成为大门上的“守卫者”,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造型多样寓美好
作为门拉手,也作为敲门物件,铺首起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又能起到装饰、美化大门门面的艺术效果,还包含着趋吉避祸的美好寓意。
它,远远望去就像大门的一双眼睛,守护着家宅平安。历经时代变迁,铺首至汉代集于大成。在汉代铺首也称为“仓琅根”,如《汉书·外戚传下》中有“木门仓琅根”之语。关于铺首这类器物在战汉时期,尤其是汉代得到成熟发展,战汉时期的铺首因其形式丰富、造型大气,对后世铺首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汉代铺首之美,美在艺术风格上,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汉代铺首造型基本程式化,多为“三山冠”顶,顶中部为桃形叶纹、几座小山等。大眼、无下颚无嘴、鼻梁衔环,新见有下颚有嘴,一排牙齿,有獠牙,鼻衔环或嘴衔环者。在此次展出的汉代铺首中,“三山冠”的形象多为突显。
汉代的铺首质地趋向多样,有铜、银,比较华贵的有施以镏金或饰以玉等。在图案上,有朱雀、双凤、虎、狮、螭等兽头状铺首,猛兽怒目,露齿衔环,将威严气象带上大门。
西汉时期不仅依旧有大量青铜铺首,也由于当时尚玉风气盛行,铺首作为一种造型也开始进入汉代玉器中,丰富了玉文化。目前,所见西汉时期具有实用功能的玉铺首,基本都只局限于帝王级别墓葬中出土。这其中器型最大的,当数1974年于陕西兴平汉武帝茂陵东侧出土的一件四灵纹青玉铺首,该铺首高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达10余千克,蓝田玉质地,铺首整体呈长方形,在其上分别雕琢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
汉代的铺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经济、社会风尚、民俗信仰、审美情趣的影响,其广泛装饰于实用器具、礼仪用具及墓葬中。于是,汉至明清时期,变化多样、纹饰精美的铺首,一直受到世人追捧。
东西融合再创造
战国时期,魏国设“犀首”一职,属“黑衣卫”,职责是看守宫门。1929年,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曾出土犀牛头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丁山先生推测,这是宫门装饰物。《北史·流求国传》:“流求国人间门户上,必安兽头骨角。”丁山先生据此认为,门上装兽骨的做法是后世兽环的最古蓝本。
汉代以后,西域文化逐渐渗透中原,这也为传统的铺首图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扩充了中国传统装饰题材库。这一时期,狮、大鹏等形象,及“金银花”纹的兽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构件上。
其实,铺首并非东方的专属。在西方罗马时代之前的伊特鲁立亚艺术的石棺、罗马时代的古城遗物等处均出现过,以狮脸居多。汉代以后的兽首装饰,比起商周时期,更加接近现实中的动物,部分兼具狮子的形象特征,当是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再创造。
汉代铺首多为不规则方形,其兽面粗眉暴眼,鼻拱起以利门环穿过,质地厚重。而唐代的铺首则以圆形为多见,做成薄片型,以利于镶嵌在门扉之上。唐以后的铺首越来越小,而门环越来越大,这在明清现存的建筑上很容易见到,如北京颐和园的门上,也为铜质圆形,没有镏金,但门环明显大于铺首了。
明清两代,铺首制作得十分精美考究,等级也很明确。据《明史》记载:“亲王府:红门金钉铜环;公王府:绿油铜环;公侯: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官: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黑油铁环……”作为门上的重要装饰之一,铺首被烙上严格的等级烙印,呈现两极化发展态势。
铺首根据要叩门发声的功能要求,其材质多选用能够发声的材料,有金、银、铜、铁、锡及玉等,官宦贵族之家当然选择名贵的材质做铺首,而普通人家的铺首多用熟铁打制,大多数为圆形、六角形,边缘打制出花卉、草木、卷云形花边图案。不同的铺首图案中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蝙蝠”寓意“多福”,“葵花”寓意“多子”,“狮虎”寓意“镇宅”,通常尺寸适中、工艺朴素,主要体现出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的实用功能。
如今,在现代建筑中,铺首早已失去了其实用功能,但仍作为一个视觉符号,为现代建筑增加了几分古韵之美。
新闻推荐
丰富多彩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文艺演出现场。本报讯为进一步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发动工作深入开展,营造全民参...
兴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平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