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兴平新闻 > 正文

董仲舒墓与策村

来源:咸阳日报 2014-03-18 23:19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杨波海

汉武帝茂陵以北约500米处,有一村叫“策村”,村民多为董姓,村民说自己是董仲舒的后裔。策村东南约250米处,有一座古冢,村民称为“策冢”。这就是董仲舒的墓冢。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董仲舒曾进呈《天人三策》有功于汉,为铭记先人功绩,遂一直为名。据当地老人回忆在大跃进前村子的东门上仍有“三策旧迹”的石碑。策村现为兴平市南位镇管辖。

根据正史记载,董仲舒,西汉哲学家,文经学大师。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亦连答三章,其中心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后被班固全文收在《汉书·董仲书传》之中。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的建议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从而开创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先声。而《天人三策》这篇文章,据兴平当地民间传说,就是汉武帝在建元三年(前139年)置茂陵邑后,将全国各地家产在三百万以上的豪门望族,统统迁徙茂陵邑(今兴平市),使茂陵邑空前繁荣。当时茂陵就有人口27.7万余人,6万多户,比当时的长安还多3万人,是全国县级人口最多的地方。就在这次大迁徙中,许多贤达志士、文人宿学都聚集茂陵,成为人才荟萃之地,经济繁荣之县。传说史圣司马迁写《史记》就在茂陵茂乡的显武里,故改显武里为“史村”。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也在茂陵邑写出了传世之作《封神书》。而董仲舒因写《天人三策》于董家村,一下子轰动了全国,便改董家村为“策村”。

直到现在,策村的人大都姓董,传说都是董仲舒的后裔。而且,据《兴平县志》记载,策村村民冯有道家中保存有“董仲舒四十八代孙碣”一方。该碣长方形,长0.60米,宽0.54米,厚0.07米。从残存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该碣是董仲舒之四十九代、五十代、五十一代孙为先祖董仲舒的四十八代孙立的。可见文字有:“……仲舒为前汉名贤……迄今已千余年……”等。其石始立于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

策村位于茂陵边缘,历史上整个村庄被高大的围墙护卫,南门有石碑,上书“三策旧迹”,村里建有宏伟的董氏宗祠,世代供奉先祖董仲舒仙位,悬挂着巨大的董氏族谱牌位。策村东南半里有董仲舒墓,沿着此墓一字摆开有卫青墓,霍去病墓,霍光及金日殚等墓。

另据《茂陵志》援引《兴平县乡土志》所载,“胶西王相董仲舒墓,在兴平县东北二十里,墓侧有策村,以天人三策故也,村人皆姓董。”以此来看,前面所说的村里人的话就有了历史依据了。《茂陵志》对董仲舒墓作了精确的描述:“冢长方形,上小下大。高14.30米,东边南北长71米,西边南北长71米,北宽30米,南宽30米,占地面积2130平方米,封土体积30459立方米。现在贴近墓北有一蓄水库,约八九亩,系解放后道常村挖掘修建。”由此可见,兴平市南位镇策村的那个大墓确系董仲舒墓。(B)(12)

新闻推荐

兴平 召开校本研修工作推进会

本报讯(张新莉张正旸记者辛建斌)近日,兴平市教育局召开了2014年全市校本研修工作推进会,对2014年校本研修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会上邀请陕西省教科所校本研修专家就如何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作了专题...

兴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兴平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董仲舒墓与策村)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