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小麦贮存管理。本报记者 王婕 摄(B)(12)
本报记者 王婕 高依 实习记者 郜雅昱
夏日,走进武功县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青翠吐穗的玉米田地一望无际,满目金黄的小麦粮仓沁人心脾……薛军峰和工友们正拿着耙子翻晒着地上的麦粒,金色的阳光洒在院落,折射出一道幸福的光芒。
薛军峰是武功县武功镇凉马村人,因自己和两个儿子均身有残疾,让一户七口之家的他们只能靠种地谋生,生活非常艰辛。“我把家里的7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能赚7000元。再加上我在这里务工,去年一年我们家挣了4万多块钱,收入稳定了,生活也变好了。”薛军峰欣慰地说。
像薛军峰这样进行土地流转,是武功县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最主要的扶贫帮扶方式。成立于2014年的武功县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有社员110人,成员出资总额1000万元,主要种植有机小麦、玉米、大蒜、金银花等农作物。近年来,合作社按照市、县工商联的统一部署,积极投入到“万企帮万村”活动之中,与贫困村、贫困户搭建合作平台,建立长期帮扶关系。目前,合作社在武功县已流转土地18030亩,每年贫困户地租收入76万元,辐射带动1.44万人从事粮食种植。
“来合作社务工的基本都是附近的贫困户。到农忙时节,会有三四百户贫困户来这里务工,到小麦收获季节,也会有100多户贫困户前来务工。”合作社负责人徐水利对记者说,“下一步,我们希望流转土地达到3到5万亩。同时除了土地流转,资金入股,为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免费耕种收,提供技能技术培训等也是我们现有的帮扶方式。我们希望以合作社为基础,以更多的方式促增收,为产业扶贫工作献出一份力。”
近年来,武功县采取“企业+基地+贫困户”“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发展模式,推动产业扶贫。对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贫困户,该县按照自愿原则,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到生产规模大、经营效益好、群众认可的新型经营主体,多渠道为群众增加收入。如今,海鋈皇嘉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运作,已让群众尝到了利益共享的甜头,成为了武功产业扶贫路上的“助推器”。
目前,武功县已投入产业扶持资金4467万元,大力发展“3+X”产业体系,推行“五自一批”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使中长期扶贫产业项目覆盖率达到100%,构建了“主导产业提增收、新兴产业促增收、传统产业稳增收”的产业扶贫增收新格局。(B)(12)
新闻推荐
7月29日,市长卫华看望慰问就业送岗户赵新永,送去米面油及慰问金,并为其妻子介绍工作岗位。本报记者包鑫摄(B)⑧本报讯(记者马...
武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