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智奇
武功,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一个文明高地。这里涌现出像姜嫄、后稷、李世民、刘文静、苏惠、苏武、游师雄、康海、孙景烈、焦易堂等叱咤风云,彪炳史册式的人中龙凤………
要了解更多的武功的历史现状,风土人情,文化遗存,就要读一读杜晓辉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故土情思》。这是一本有历史内容,有生活认知的书。前者,以翔实宽博的史学知识和田野考察为基点,展开对武功县往昔和今朝“沧海桑田”变化的描述;后者,以作者的生活感受为契机,表现抒情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一个是穿过历史的烟云,表现民族进步在一个地区,地缘地貌上的文化历史遗迹。一个是贴紧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努力表现心灵跳动在人的精神生活的映显。史论结合,主客合璧,物我天成,虚实结合,相得益彰,像在境外,神与物游,境在象中,感物抒怀,充分展示了一个对家乡、对故土挚爱无比的赤子之心、之情、之恋。
杜晓辉的历史散文,运笔稳健、沉着,思考缜密,见幽发微,追根溯源,显示出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品质。读《苏武父子里贯考析》,我看到了他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从《新唐书》,《史记》,《通鉴》,到《武功县志》,《汉公卿表》,《杜阳杂编》,《苏氏族谱》,短短的千字文章,旁征博引。行文中有正史,有野史,有碑文考据,有民间传说,有对“陵”字应是“阳”字之说的大胆判断;有对“司马迁生前竟知身后二十年之事”的历史拷问;读《武功窦氏温婉淑贤的李世民之母》,我看到了作者用一种传记的笔调,叙说着李世民之母——窦氏的成长、生活过程。在这里,他吸取了《史记·项羽本纪》的一些表达技巧,在写人记事中注入“春秋笔法”。
他的行文中,有严密的科学考据,又有站在田野实地考察之上的大胆想象和实际推测。在《捡起讳河沟尘封的记忆》中,他“瞻仰了肃穆庄严的姜嫄墓,我突然发现姜嫄墓真是一方绝好的风水宝地……似乎与讳河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莫不是《水经注》里‘姜氏塚南为姜水’的\‘姜氏塚’,就是姜嫄墓的一字之讹”。这里的大胆想象和逻辑推测,是建立在文献的、翔实的、现存的、考古的、科研的成果之上的。“史学界的立一家之言”,就是建立在这种科学求实和大胆质疑与追问的精神之上的。
杜晓辉在现代散文中灌注了一股亲情、友情、人情的清纯鲜亮汁液。他写对父母、妻子的情感;写对同学、同事、朋友的友谊;写情感的感恩与失落,怀念与伤痕,写对家乡饮食的眷恋,写进山的乐趣,写病中的感悟。即便是写《老村老槐》,《爱恋樱花》,《槐花飘香》,《游走黄山》,《怡情千岛湖》,《屯溪老街》,《天星桥写意》等“一片自然风光”,也是一个充满艺术审美感受的心灵世界。读这些作品,我们能感到作者的襟抱与气质、爱心与情谊。
他的抒情记事散文,更多地写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在感悟中记录社会历史变迁的风云。作品散发着一股“乡土”的精、气、神。《一锅搅团》,《扯面情结》,《徐家饸饹香》等作品,生活气息浓,情真、意切,把一种地方饮食文化培养起来的乡情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磨年面》、《秋收》、《岁月留香》等,在生活的变化中,记录社会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幸福,把一种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赞扬和歌颂的情感融进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的描写之中。
《故土情思》熔历史性与现实性,知识性与情感性,写真性与写意性于一炉,在历史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中,展示出一个作者散文创作的过人才华。整个作品中的文字语言是单纯、质朴、准确、恰当、简捷、明快、通脱、清亮、素净的,具有“建安风骨”的色调。没有华丽的词语堆砌、哗众取宠的故意显摆、迂腐僵化的“掉书袋”,有的是自然真切的历史索迹、客观事实的清晰敞亮、心理路程的真实记录、主观感受的真情抒发。这种情真意切的文品,显示出作者“诗化生活”的禀赋和才能。
《故土情思》是武功本土作者创作的一本有质量,有水平,有才情的散文随笔集。作者本人的求实、求真,从简、从朴,给这本集子涂抹上了一种刚健、挺拔、朴素、简约、直言、明快的审美韵致。杜晓辉的散文随笔有其感人的个性特征。一个社会底层的行政干部,生存条件不是多么滋润,日常事务繁杂,工作之余他还能认真读书学习,执著创作,这已是十分不易。而且,他写出的作品又很耐看,耐读,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更是难能可贵。
新闻推荐
张俊杰苏建文先生,武功县人,长我二十岁,是我的前辈。他上世纪五十年代教小学,六十年代教中学、当中学校长,之后任武功县教育负责人,是武功县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他当校长的薛固中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实行...
武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