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武功新闻 > 正文

丝路上,我追念一位“乡党”

来源:西安晚报 2016-05-23 01:49   https://www.yybnet.net/

■雷 涛

“见子沟,生唐王”,这是我接受启蒙教育时就听到的一句民谣。唐王就是皇帝,皇帝就是皇上,皇上就是天神。而这位天神就降生在我的故乡武功。这是懵懂中的我对唐王的全部记忆和认知,至于唐王何许人也,并不清楚。

儿时,我读书的地方叫望仙宫,又称烧香台。也就是现在的小村镇下雷村高台上的那群古建筑。因自小就听惯了“走下雷家坡,秀才举人比驴多”的说辞,我对故土爱恋的种子便深深地扎根于脑际之中。然而,对故乡人文历史的真正了解才是读上大学之后的事。

原来,我的村子属仰韶文化遗址保护之地,它是渭河冲击的第一个台面。远古时期,这里便有一个祭台,先民们在这个高台焚香祈祷,以求风调雨顺,四方民安。而李世民登基之后,认老子李耳为祖,于是在全国大兴道场。又因当年老子驾青牛西来,在关中的楼观台、烧香台、马嵬台先后讲学,李世民对这三处道观重视有加。一次,他回乡狩猎之后,专程来烧香台朝圣。老子显灵,让世民代他讲经说法,事毕腾空而去。李世民仰首以眺,不禁叹曰:大仙走也。于是,遂赐烧香台为望仙宫。以后,楼观台称上院,烧香台即望仙宫亦称下院。清光绪年间,望仙宫重修。我的先辈本县专员雷际泰撰文立碑。碑文载曰:“望仙宫者为老君之行宫,实武邑之胜地也。平望终南山色,映其户牖;俯临渭水瀑声,通乎楼台。幽间辽夏,不可具状,宫内殿宇,盘盘围围。创始不复记忆,惟老君台传紫气之后,为关中说经之处。”

李世民对其出生地,对家乡的感情笃深,不但表现在尊重崇尚道教上,还体现在孝道上。其《后唐书·后妃传》中详述了他幸临乡梓后,宴请从臣、赏赐邻里,並顾父老曰:”朕生于此,今母永违,育我之道不可报。”言毕痛哭,左右皆流涕。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他又冬猎于武功,一时诗兴大发。留《过旧宅》两首。其一为:“新年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前池淌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可见李世民对其出生地之眷恋。而他后将旧宅名“乘本寿”改为“招东寿”,又为生母太穆皇后建报本塔,足见其孝心深厚。对于这位“乡党”的宏图大略,对于他的崇尚道法,对于他的孝重如山,我都是从后来的读典中获知的。然而,他对佛教文化的重视和褒扬却鲜为人知。而这方面的史实,也是我后来从典籍中才读到的。

高宗、太宗治天下,以儒学为经,释老并用,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唐高祖李渊打天下时,佛教已传入中原多年,但发展并不顺利。以儒道为精神家园的国人对佛教的进入,并非完全赞同。褒之者有之,贬之者亦有之。在李世民尚未发动玄武门兵变、实际掌权之前,其父李渊的左右及上层名流中,就不乏向李渊进言者,其旨皆为拒佛于门外,而以儒道齐家治国,李渊左右为难。玄武门兵变起,李世民坐上了皇位。这位新的君王可谓胸谋大事,包容天下。他在道统上,继以儒学开道,儒道并用的同时,以包容并蓄之胸襟,崇尚佛学思想,与儒道一并加以弘扬。事实上,高祖李渊在隋大业间任岐州刺史置家武功城中,即捐资为上阁宝意寺重塑佛之金身,饰以华彩,又亲撰文以示崇拜。而太宗李世民则于武德六年(公元622年),在长安城为其母建弘福寺。登基后于贞观5年(公元631年)在诞生地武功老家建慈德寺,亲定其名。遂又钦点以长安望云宫材建法门寺,以佛骨舍利子向世人展示瞻仰。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不幸的是,贞观末,太宗患上“气疾”在九成宫避暑热,笃信道家丹术,服食药饵,以至中毒不治,年仅51岁驾崩。虽一代圣君,结局却是悲剧,太可惜了。但令人庆幸的是,虽然太宗离世,然李唐的后代君王依然对佛家广为推崇。至宪宗时,亲迎佛骨于宫内供奉,足见盛唐思想开放,精神包容的宽松向上时势。

即便如此,仍不为一些同时代文人和士大夫阶层所苟同。唐宋八大家之首领韩愈先生便是反对佛家思想的领袖人物。他以《论佛骨表》为奏章。开篇便道:“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之。”直言佛教只是夷狄的一种法术罢了。接着,他对皇上迎佛骨宫内供奉表现出极为不满情绪,认为此举会影响到民间:“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而后果一定是“伤风败俗、贻笑大方、非细事也。”还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话作为对自己观点的声援。

吾读韩文,心情复杂。一则,这位文坛泰斗以反对迎佛骨为主旨,笔法开阖,纵论古今,以摆事实讲道理的谦逊之姿,隐约委婉地反对佛家,还提出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的建议。行文气势丰沛,不失为一篇美文。一则,韩老先生有点意气用事。他虽然在文中提及高祖李渊曾有抑佛道之心,宪宗有违背先帝之举。却不顾高祖、太宗亦崇尚佛学,坚持释老佛并用的理念,才使得佛家思想自唐初再度深入民间,成为国人之精神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悲可叹。

如今,在我的故乡武功这个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早已有了铁路、公路,又有了高速公路和高铁。而高铁就从我的村头掠过。现代化、高科技的交通业取代了坑坑洼洼的土路。可是,老武功县城的东坡依然运行。那是从古长安到西域的咽喉要冲,也是李世民儿时玩耍以至晾晒书卷的地方。也许是天意,不论现代交通事业如何发展,都要把这古驿道保存下来,留给后人继续行走和纪念。而我,几乎每次回老家,见到乡党文友,都要诉乡情,都会讨论丝路文化,也自然论及另一位乡党唐王李世民。除了赞叹他的治国雄才,便是赞赏他对佛教文化的宽容、包容和弘扬。

新闻推荐

三农新视点 农村垃圾都去哪儿了?

本报记者霍强通讯员王英哲徐文静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日益增多,并逐步呈现出“城市化”的特征。做好农村垃圾规范处理,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由之路。新...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丝路上,我追念一位“乡党”)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