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在武功县城(现武功县武功镇)北五里许的西原上,有一个游家庄,是北宋名臣游师雄的故里。
游师雄(1037——1097),字景叔,宋英宗治平元年,年仅二十七岁的游师雄中进士,历任仪州司户参军、陕西转运判官、直龙图阁、秦凤路马步军都总管、陕州知府。据《游公墓志铭》记载:“年十五入京兆学,益自刻励、早暮不少休,同舍生始多少之,已而考行试,艺屡居上列,人畏敬,无敢抗其锋。横渠张载以学名家,公日从之游,益得其奥。”张载是北宋的理学名家,“关学”的创始人,他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对游师雄深有影响。
游师雄进士出身,是文职官员,但他常常研习兵法、时刻关注边防战事,并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当时西夏经常进犯宋朝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和财物,民不聊生。元祐二年,游师雄出任军器监丞,适逢西夏进犯熙河一带,主将刘舜卿有些怯敌,游师雄一方面鼓励他沉着冷静、坚决抵抗,一方面建议变被动守城,为”防守和进攻相结合“守城。在游师雄的指挥下,宋军出击数次,杀敌四千余人,取得了名垂青史的“熙河大捷”。元祐六年,西夏骚扰泾源,同时又进犯熙河,游师雄向朝廷建议:在定西和通渭间修筑汝遮、纳迷、结珠龙以及护耕七堡等战略据点,以达与敌打”持久战“的目的。当时这一代适逢天旱,老百姓饥寒交迫,游师雄又主张”以工代赈“,鼓励老百姓参与修筑工事,不但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事修筑,而且赈济了灾民。西夏军队看到工事林立、坚不可摧,只得仓皇退兵,从此边境多年没有战事。
绍圣元年,游师雄向哲宗陈述了自庆历年间以来”边臣防守之正误、朝廷对边防政策之得失、当今御敌之要略“等六十条《绍圣安边策》,哲宗皇帝听了之后大加赞赏。
游师雄不但自己好学上进、屡建功勋,而且著有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与此同时,他还言传身教、教子有方。他的五个儿子由于才华出众,先后都考取了进士。
千百年来的战乱和风雨侵蚀,已经让曾经坟冢高耸、松柏掩映、石人石马排列两行的游师雄墓已荡然无存。当漫步游家庄的田野,回想着这位故土先贤的丰功伟绩和辉煌履历,心底泛起不尽的仰慕和浓浓的思念。(B)(13)
新闻推荐
近年来,武功县不断发展手工布艺和刺绣产业,刺绣布艺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开发了布艺、刺绣产品14大类300多种,带动当地6万多人从业,实现群众增收。本报记者刘计划摄(B)⑧...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