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景东旭
有些人,见一面,就让人终生难忘!武功的王若林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份对文学的痴迷,那份对历史的探索,常常令听他讲解武功人文变迁的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日前,《教育周刊》利用暑期下基层,走进武功县,受到武功县作协主席杜晓辉、王若林、金淼焱等的热情相待,该县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气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幸有武功县大庄镇观音堂小学校警王若林、红太阳特殊教育康复学校支教老师金淼焱一路陪行,由于车已坐满,王若林将唯一的座位让给金淼焱,他骑着自己的那辆旧摩托车,为私家车引路,沿路边看边走边解说,那份对地域文化的喜爱与狂热,那份对生活的感悟与激情,让一行所有人为之倾倒与折服。
“武功是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自古都是名人辈出,文化兴盛之地……”一位基层学校的校警,却对地方人文如数家珍,在为大家细致耐心讲解武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沿革时,大家也对这位相貌堂堂的教育人产生浓厚兴趣。从苏武到李世民,从姜嫄到后稷,从唐王李世民到明朝状元康海,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在他的言谈中壮丽展开,描绘勾勒出一幅自远古先民到近代历史的雄伟画卷,令人置身其中,恍若穿梭时空隧道,纵观历史沧桑岁月变迁,领略到武功这方神奇土地的无穷魅力,放射出关中文化的璀璨之光。
王若林,笔名有邰遗民,一位三次高考落榜的有志青年,青年时代踏入了军营火热的熔炉,在山东的十多年军营生活,不但使他成熟了性格,而且让他痴迷于对当地历史文化的考究,对日本与山东的历史纠葛与牵扯,他能清晰地娓娓道来,其中徐福东渡等,或有野史与传说,他却能用大胆的分析与简洁的手法给人们描绘出一幅简略的东亚交流文明史。
复转回到武功家乡,被安置在乡间一所小学校当了一名门卫保安,可这种对历史人文的喜爱与执著,让他更如鱼得水,尽情吮吸着故乡大地上的文化养分,其创作的散文、诗歌等陆续在《作家报》、《陕西日报》、《西北文学》等20多种报纸杂志及《江山文学网》等多家网站上发表,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他还自学摄影,创作楹联,可谓创作活跃,充满激情。
王若林现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旅游摄影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楹联家协会会员、市诗词学会会员,武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你的讲解比导游还专业!”听过他讲武功历史,大家留下这样的感慨,这位对生活激情似火的70后,用他特有的信念和智慧,诠释着生活,诠释着武功,也诠释着他激情的人生。(E)②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文静)近日,武功县刘志宏创作的小品《抢孙子》荣获第三届陕西省(野森林杯)戏剧表演大赛二等奖,并荣获陕西省首届群文干部业务大赛银奖,咸阳市2014年度文艺精品奖三项大奖。小品《抢孙子》中讲述...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