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马村位于武功县贞元镇东南,由六村组合而成。其独特的名字向人们诉说着它久远的故事。
唐贞观十四年(640)夏,尉迟敬德奉圣命来武功检查樊兴监修的观音堂寺。两人在酒席间推杯换盏,互吐委屈。敬德酒醉后将石柱掀翻,不料这石柱磕碰掉的碎片飞出后,不偏不巧打到拴在墙外的马身上。马受到惊吓,挣脱缰绳飞奔而去。惊马跑到狄家庄,被狄子安收养。狄子安精心为马医治腿伤。三天后,樊兴带人拿着三锭黄金的酬谢,上门来认马,狄子安答应还马,却婉拒重金。言谈之间,樊兴得知狄子安为已故唐将狄佣的儿子,回来后将此事禀报了尉迟敬德。马失而复得,敬德非常高兴,又听说狄子安乃忠良之后,对自己所付的酬金分文未取,十分感激,当下取出一面旌旗让人在上面写上“赎马黄金狄公不受方显君子大义,忠良后代让人敬畏堪称吾辈楷模”的字句,亲自送给狄子安。
贞观十六年(642)冬,李世民为了彰善瘅恶,回武功向狄子安赠金银、锦缎等物,食封土地千亩,赐名“赎马村狄家”,尊享皇恩万福。狄子安将所赠金银全部用于公益事业,修城堡、开荒田、兴水利,惠及父老乡亲。并把食封之地无偿划分给人多缺地的民众,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从此,人们就习惯称狄家庄为“赎马村狄家”。狄子安逝世后,狄氏族人在村北莽塬上建起了狄家庙。宋朝时,狄家庙已经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古庙。
宋宝祐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忽必烈强占关中。武功民众死伤外逃,人口不足一万,狄家庙亦遭损毁。但“赎马村狄家”这个古老的村名,一直深植于百姓心中,代代相传。
明洪武十年(1377)春夏,面对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的局面,驻扎在贞元东北的凤阳军总部派伊参事领兵来到赎马村狄家复垦荒地,从此,这里便形成了伊家村。而被强行迁徙过来的山西六个姓氏的先民们,也在伊家以南的土地上落户。从此以后,这里就形成了面朝西“凹”字形状的伊家、曹家、丁家、张家、刘家、陈家、宋家等八个自然村。人们入乡随俗,沿袭当地人叫“赎马村狄家”的习惯,对外通称“赎马村刘家,赎马村伊家,赎马村丁家”等等以次类推,弘扬了华夏民族一家亲的传统美德。
明成祖永乐六年(1407)人们在狄家庙旧址旁的八亩八分地上建起了太白庙。当年农历七月十三建成并定此日为太白庙会日,四邻八乡的人们在庙会上看戏、听书,进行物品交易,发展了经济,活跃了文化。
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三地称寨,两村为社。”赎马八村分为四社,张家、丁家为东社;刘家、狄家为南社;陈家、宋家为西社;伊家、曹家为北社。然而,自清以来,武功“饥馑灾荒,接连不断”。赎马八村的人们或投亲、或靠友、或讨要,扶老携幼,远走他乡。赎马狄家、陈家从此消失。赎马村曹家也因了年馑的关系,不得已与赎马村宋家合为一体。
“大炼钢铁”时代,太白庙的石板石碑被砸烂,大梁圆木落下建了学校。现在,赎马六村合建太白庙,以庙会文化为载体宣扬先祖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崇高品德,教育引导人们,弘扬正气,传播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B)⒀
新闻推荐
武功县普集镇中心小学四(2)班弓皓童从小妈妈就娇惯我,什么家务活都不让我干,于是我渐渐地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每天月亮还没下班,调皮的星星还在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的时候,妈妈就悄悄地起床为我准备早...
武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