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黄土地上,有一种声腔渗入秦人骨髓,世代不曾息声,让老陕人离不开,也戒不掉,这就是秦腔。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大吼一声秦腔,内心便会产生一种激情,这是陕西人的乡音,更是陕西人心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这种传承两千多年的声腔戏曲习俗,在中国戏曲史和世界戏曲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活化石”。对于绝大多数关中地区的群众来说,秦腔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
千百年来,随着秦腔的发展,秦腔脸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流传了下来,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秦腔脸谱不仅是一种小巧精致的工艺品,还是研究秦腔艺术、民俗风情的珍贵资料。而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其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脸谱,至今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深远影响。
在表现形式上,秦腔的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辅,平涂为主,烘托为辅,所以极少用过渡色,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粉奸的特点,格调主要表现为线条粗犷,笔调豪放,图案壮丽,寓意明朗,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目前,武功县境内出土的明代“康海脸谱”是迄今为止最早的秦腔脸谱,由于不同的地域演出风格,故在秦腔脸谱塑造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流派,比如甘肃秦腔就有陇南派脸谱、陇东派脸谱和代表甘肃中路秦腔的“耿派”脸谱,关中地区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脸谱。
秦腔脸谱因演出不同,勾法和谱式也各具特色,比如: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等等。它的艺术整体造型风格强烈、醒目、明快、清新,与高亢激越的唱腔互成一气,体现了地道的黄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质朴的审美观,无论在纹饰、线条、色彩上,都体现了关中人敦厚、豪爽、朴实的品性。作为关中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外形美妙,还包容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戏曲艺术与观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文化语言,也是创作者、表演者对戏曲人物的理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与关中的民族文化习俗、生活习俗形成共鸣。受秦腔这一剧种整体风格的影响,秦腔脸谱在遵从戏曲脸谱艺术基本规律和规范的同时,在许多地方又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着关中戏曲艺术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哲思。
今天,秦腔脸谱作为戏曲文化的一种形态保留了下来,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的色彩,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善良愿望的期盼。然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门古老的脸谱艺术却面临着失传,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脸谱不光是一种艺术,它更是一种秦人的古老文化的象征,如何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唤醒今天的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担当意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本报记者 赵鹏 整理)(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俊亭)近日,武功法院以“六个狠抓”为主线,全力推进春节前夕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抓“团结”凝心聚力。以强化政治思想工作为立足点,加强干警思想上帮助、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的意识。抓“审...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