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银浩推老杨回家
本报记者 鹿韬
他的名字如今在武功县可谓家喻户晓,十余年如一日帮助残疾人杨社利的感人事迹,真实地彰显了新时期青年一代大爱无私、助人为乐的光辉形象。他叫董银浩,中等个头,略显消瘦的身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凡而朴实。
爱心在简单中拥有
2001年在警校毕业后,董银浩先后在县公安局巡警大队、交警大队实习。2008年正式成为一名武功交警。2002年6月的一天,他到杨社利的小店里缝床单,看到一个残疾人为了生活而付出的艰辛与汗水时,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从此便与杨社利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社利是武功镇尚坡村人。3岁时患小儿麻痹落下残疾,病情还不断恶化,29岁只能坐在轮椅上艰难度日。为了生存,杨社利潜心学习裁缝手艺,平日里靠给人缝补衣服挣点零钱,而且还一人挑起赡养瘫痪40余年的母亲和抚养已故大哥留下的小侄子的重担,日子过得极其艰难。
初次看到老杨境况的董银浩没有过多想什么,出于本能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硬塞给了老杨。他知道,50元钱解决不了大问题,哪怕让老杨一家人多吃一顿肉、多买一点菜、多增加一点营养也都是好事。从这以后,董银浩主动肩负起了照顾杨社利一家的责任,这一坚持就是十余年。董银浩说:“帮助老杨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伟大,也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我只是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为这个家庭增加一份生活的勇气与动力。”这些年来,除了双休日之外,每逢五一、国庆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董银浩无论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带着东西前去看望杨社利一家。
帮助在行动中体现
看到杨社利的状况,董银浩很是着急。他总是千方百计帮助老杨想办法,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老杨的家是一个10来平米的地方,可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墙皮还裂了缝。由于村里统一规划,邻居们早已把庄基掉过了头并盖起了新房,可老杨没有这个能力。董银浩萌发了帮助老杨修房子的念头。可当时他刚买完房子,结了婚并有了小孩,花光所有积蓄不说还贷了不少的款,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但这事一直是董银浩的一块心病。2006年,他听说出台了新政策,有帮助农村贫困户建房的专项资金,便多次跑民政局和武功镇政府,不久老杨一家住进了崭新的房子。
通过这事也给了董银浩很大启发,后来他又联系残联,给老杨更换了崭新的轮椅,联系民政局,帮他办理了低保手续,联系合疗办,免除了一家人的参合费用,最后还联系教育局,争取到为老杨侄子减免学费的政策,令老杨一家感动不已。老杨的母亲拉着董银浩的手,热泪盈眶:“娃呀,要是没有你,我们这一家都不知道咋过?”
感情在细微中升华
董银浩在与杨社利一家长达十余年的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杨一家需要经济上的帮助,更需要生活上的关心。一次,由于董银浩执勤任务忙,一连10多天都没顾上看望老杨,当警卫任务刚结束,就直奔老杨的家。刚进门,就看见老杨脸色苍白、神志不清,他背起老杨就往医院跑。医生说是得了重感冒,吃点药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随后的10多天里,在董银浩的精心照料下,老杨恢复了健康。老杨的病虽好了,董银浩的心思却更多了。那时的天气非常冷,老杨家像个冰窖,于是他利用下班的时间,给老杨买来蜂窝煤,不但放在方便老杨拿的地方,而且帮他生着了炉子,心里才踏实了。
2007年9月辖区派出所通知老杨换二代身份证,董银浩亲自推车送老杨和侄子到派出所办完所有手续,还硬往老杨口袋里塞了几十元的生活费。老杨拉住他的手说:“现在政策好,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你不用给我钱了,有空过来坐坐比啥都强。”董银浩回头朝老杨挥挥手,笑着说:“那好,你改天请我吃个饭就行了。”说完一溜烟就跑了。看着董银浩的背影,老杨热泪盈眶。
这件事不久就传开了,董银浩照顾杨社利一家生活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董银浩却淡淡地说:“当初我也没想到能够与老杨一家携手这么多年,经历风风雨雨,现在回想起来,许多地方我还可以做得更好。”(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市教)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武功县近日开展了校园管制刀具专项检查清理工作,采用“四把锁”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一是采取不到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深入中小学校园,走进教室,查看管制刀具排查清理...
武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