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上苍给了我灵动,让我对家乡西边深陷于武功与杨陵两地之间的这道深沟,产生了悠悠的眷恋之情和浓浓的探究之意。
向下走去,崎岖的山路让我感受到两条沟壑像是同胞兄弟,只不过是哥东弟西罢了!拐过陡而仄的三道弯,来到沟底的一个平台上。这里住着几户人家,在一位退休务闲的老者的介绍下,方知此沟名叫“氵韦河沟”,眼前住得零零散散的村庄叫“洛阳村”。氵韦河沟古称沮水或姜水,当地人还叫它后河。发源于凤翔老爷岭,经岐山、过扶风、进入武功后,七拐八弯20余里,与漆水河川道相通,其水汇入漆河,流经渭水。沟谷川道窄处也有一里多长,最宽处约有三里多地。川道里现已形成四个台面,印证了水流冲刷下,沟壑年轮的久远与厚重。
氵韦河沟和洛阳村也渊源颇深,唐武德五年(622)八月辛亥,高祖李渊命李世民带人马赴江南搬取隋炀帝灵柩,要安葬在隋文帝杨坚陵前。当搬灵队伍回到武功,顺着官道行进此前,突然龙杠闪断,棺木破裂。倾盆大雨又将修好的隋炀帝茔圹夷为平地。李世民念其亲情血脉,重新选址并挪驾于氵韦河沟北边的原面上,于是,隋炀帝陵和隋文帝陵现在也就一北一南,只能隔河遥望了。而在隋炀帝陵不远处现有一罗家堡,据说是“挪驾”的谐音,他们都是当年隋炀帝跟前的心腹近臣,为护陵而身居此地。龙杠断裂,灵柩落地的地方,人们后来树一石碑上刻“落杨处”以示纪念。时间久了,逃荒的人们开垦川道里大片荒地,就用石碑上的“落杨”作为了地名,叫“落杨村”。唐贞元二年(786),落户于该村的一户杨姓人家的儿子考上进士,这位有才的进士在赴任之前,将“落杨村”改成“洛阳村”了。
我翻阅了大量古籍史料,方知在乱石飞渡的亿万年前,泛滥的洪水用它的凶猛和残暴,将大地从中撕裂出一道口子,让那惊涛骇浪的滚滚恶流才有了奔涌发泄之处,形成了今天的这道氵韦河沟。明康海《武功县志》就对氵韦水的出处记载得非常清楚。“氵韦水,即沮水,出岐山氵韦谷,也称歧水”。《诗经》则云“周民初生之地就在武功县的沮水和漆水之间”。《水经注》则曰“歧水即雍水,东经姜氏塚南为姜水。”《帝王世纪》则述“炎帝长于姜水,水合而东经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这些史料佐证了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地段,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名字。就像武功县在历史上有被改为美阳县的年代,漆水川道被称中亭川水一样。
时间退到了五千年前的唐尧时代,云游四方的炎帝回到姜水宫,顾不得歇息,又马不停蹄来到部落子民中间,察看氵韦水泛滥给百姓造成的重大损失。炎帝经过深思,遂决定改善民居环境,成立氏族部落。动员民众全部迁居到两岸的高原地带,并将这高原地带起名“有邰”,族长为氏族部落的最高统帅,“有邰氏”从此诞生。这让我想起有邰氏女姜嫄,这位伟大的母亲因生后稷,被《诗经》称为“赫赫姜嫄,其德不回。”死后被安葬在松柏笼罩,氵韦水环绕的积山顶端,其前面崖壁委蛇,岗峦叠嶂,似群臣手握“笏板”,以“万笏来朝”之势,向经天纬地的圣母行朝拜大礼。史料中将这一奇峻的景观列入“武功八景”之一,受到人们的瞻仰和向往。
今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来到武功镇南郊小华山上的姜嫄陵前,看着清人吴大澂在牌坊两边题写的“履帝武敏周人生,亘古高塚志邰城”的对联和氵韦水环绕的圣母陵寝,安卧在峭壁岗恋的顶端千年屹立。周民族的先祖圣母领着她的儿子后稷,治理氵韦河的场景像是就在我眼前。母子“泛舟氵韦水间,排水患,赖水利,始圳田。”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事迹无不包含着远古先贤敢于冒险,勇于担当,顽强拼搏的精神。看,他们为了庄稼不被洪水淹没和冲毁,带领子孙在湍急的水中划船测水速。全家人冒酷暑,战严寒,沿着河堤做标记,立木桩,和众人一起修渠引水灌良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驯服了凶涌波涛的氵韦河水。为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消除了隐患。从此,氵韦河两岸水草肥美,畜禽兴旺,五谷丰登,人们过上了传统农业开启文明历史的新生活。
来到这深陷于平原底部的川道里,宽阔深邃的空间让我的目光再次聚焦在刀削斧凿的土崖上,一道道被水冲刷浸蚀留下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后稷治水的高大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些痕迹或许就是当年后稷治水有功的有力佐证。而那些峭壁高处暴露出的窑洞,传说是《封神榜》里的聂云肖为救落水的村人上岸而挖的避窑。后来十里八乡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除恶扬善的姑娘,就在氵韦河沟畔的聂村城外修建起了峨冠华丽,庄重典雅,殿宇重叠的金仙观。
唐高祖李渊在任隋岐州刺史那几年,每到回家休假常坐船顺水东下,和氵韦河沟结下了深厚情谊。因此,他当上皇帝的九年间,曾两次来氵韦河沟狩猎。武德元年(618)十一月的一天深夜,李世民藏兵于氵韦河沟北岸的松树林中,以“凉马”为号,里应外合一举歼灭了端北六里许的叛军薛举。从那以后这里就多出了松林村和凉马村两个村庄来。明嘉靖时期,落职为民的康海回到家中,在这山水形胜,佳境宜人的氵韦河沟以浒西山人、沜东渔父自居,“披发啸歌于氵韦林中,练嗓音,制曲谱”。邀请名流“做客氵韦亭”,品评曲子秦之声。当时,官居户部主事的李开先从宁夏边防巡视完毕,专程来武功拜访康海,曾作诗赞美氵韦水“浒岸柳花年,千尺水半仙。扶摇轻舟去,往返氵韦河边。”康海谢答“氵韦水波波漆水涌,李康二人坐船中。半生方遇知己面,词曲唱和逍遥仙。”可见当年其景之美,其水之大,其水之清,让现代人都为之向往。
如今,氵韦河沟川道里氵韦水奔流,永不停息。各种树木花卉郁郁葱葱,碧绿醉人。朦胧的雾气,依然绣出神秘的景致。回廊曲径两边,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绣线菊、兰天竹等近二十种花卉草木的芳姿色调,给人以新的享受。石牌坊下新铺的山间小道和远处新建的楼台亭阁,让我感受到这里作为休闲娱乐场所的妩媚与清静,回归自然的真切与舒适。(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辛建斌马驰骋“绿野高中,源于北宋关学宗师张载先生讲学圣地,时名绿野亭……”武功县绿野高中的简介就镌刻在学校的大门口处;校内凉亭里的重建碑记录着这所学校辉煌而沧桑的历史;教学楼下的文...
武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