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时间,齐旭峰总是亲自“上阵”,在自己擅长的文化领域指导群众。 本报记者 郑苗裔 摄(B)⑧
本报记者 刘涛 王军政 郑苗裔
布谷声声夏令新。
乾县县城东大街中段,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便是乾县人熟知的文化馆。
“再高个调,预备——唱!”排练厅里,一个个头不高的中年人,挥动着有力的双手,打着拍子与大家放声高歌。
打拍子的正是“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乾县文化馆馆长齐旭峰,一个把人生坐标牢牢扎在基层的群文工作者。
如果说群文工作是长长的路,
他就是途中的坐标
若不是楼里悠扬的歌声和四壁的书画牌匾,你很难把它跟“国家一级文化馆”联系起来。
这个干净整洁的小院落,几乎每天被排练歌舞、聆听讲坐、交流习作、工艺制作的群众挤得满满当当,成为当地人的“艺术殿堂”。
然而在20年前,不是这模样。
“污水门前溢,垃圾堆满地,录像厅儿童不宜,麻将场里喊幺鸡”,环境差不说,馆里的大部分场所已对外出租。
1997年,乾县群文界颇有“名气”的齐旭峰,主动请缨当馆长,来到几乎被人“遗忘”的县文化馆。
“没有阵地,就没有群文工作。”齐旭峰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在摸清底子的同时,他开始清理出租的场地。
“不让租,看谁敢挡我财路?”由于触动商户利益,有人提着棍子上门威协。
“人还怕鬼咧!”齐旭峰梗着脖子,一步不让地清理门店,腾出场地。
打这儿,人喊他:“齐黑石,个子小、皮肤黑、骨头硬。”
有了场地,还得有专业人才。当时,才兴起的聘任制是他首先想到的办法。
通过实践,老齐摸索出一套颇为超前的“一聘任、二坚持、三处好、四建立”管理体系。
这个奏效的管理方法,很快在全省文化馆工作中推广。
“让想活动者有场所、想组织者有条件。”建设文化阵地,他一直心怀愿景。
2000年,齐旭峰提出,开门办馆,免费开放。他说,“办馆不是坐机关,咋能等着群众来办事?”
撤去办公科室,改设文化艺术活动室,增设剪纸、摄影、文学活动厅,就连馆长办公室也挂上“书法爱好者研讨室”牌子。
一时间,舞蹈爱好者、红歌演唱队排练来了,书法艺术讲座开办了,文学诗社搞笔会了,慕名听讲、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
“没有这场所,就没有白杨诗社。”乾县白杨诗社社长、主编白如冰念念不忘,如今诗社已从2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
文化馆要吸引人,还在于馆里有内容看、有知识学。
齐旭峰在馆内院落、楼道墙壁,厅室布置传统文化元素牌260多块:一楼乾县大事记,二楼传统文化,三楼文化艺术常识。
沉寂多年的文化馆火起来咧。小学生趴在台阶抄孝道文化,老人拎着小凳挪着小步学知识。
这些年里,馆里先后改造新建22个群文活动室,全部免费开放。
看到文化馆成为群众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家,齐旭峰欣慰不已,把自己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这里。
如果说群众文化是泉水,
他就是泉眼的清流
文化馆的职能是什么?
齐旭峰认为,“公益”是原则,“服务”是职责,文化惠民,要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
刚到馆里的那个春节,他带着馆员给农户送春联,一户一户贴到门上,群众说,“人老几辈,没碰过这稀罕事。”
他说:“了解人家需要啥,我们做啥,群众才能喜欢啥。”
这些年里,他带着文艺骨干走遍了沟坡旱塬,让文化浸润百姓生活。
身为中国书协会员,他懂音乐、会武术、擅绘画。馆里的19名馆员,无一不是多才多艺既是演员又是辅导员。
正月十五下乡,他和馆员唱一路、演一村,百姓给他们披的红被面左一条、右一条。(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齐宇强高彦民)乾县五峰山有5个石场,过去税务所每月给他们定税3300元,5个老板都认为定得太高不愿缴。实施数据管税后,税管员把企业用的炸药量和电量两个数据朝老板们面前一摆,老板们心服口服了,...
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