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七一前,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迹。本报开设《党旗飘飘》专栏,充分展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全市人民,为共圆“四强三领先”西部强市“咸阳梦”而奋发有为。
本报记者 李桦
他们有一双“千里眼”,任凭风云变幻,却始终能够做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及时、准确地预报天气,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35年来,他们默默无闻,24小时奋战在枯燥的工作岗位上,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却乐此不疲。
6月13日,记者走进市气象局,在“风云变幻”的气象服务台前,13个县区气象服务站的工作人员齐聚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一丝不苟。这只是气象局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系统培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局机关党总支的领导下,咸阳市气象局秉承“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以建设台站、技术、装备、人才“四个一流”目标,不断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多次获得省市表彰,连续10年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党总支”,这些成绩的背后,付出的是汗水和辛劳。
监测精准:高科技支撑天气预报
“今年的旱情比往年严重得多,多亏人工降雨,如果没有气象局的人工影响作业,咱今年的麦子就没啥收成了。”乾县城关镇青龙村群众王兵言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准确监测和预报灾害性天气,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市气象局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通过实施渭北优势果业区人工防雹增雨、气象为农“两个体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项目,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的气象综合检测体系,高科技支撑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和多领域、广覆盖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及功能强大、传输高速的气象信息传播体系。
全市建成自动气象站12个、区域气象站105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8个、实景观测点2个、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点12个。
建立市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平台“两大平台”,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12121”气象信息自动答询、手机气象短信制作发布“三大系统”。各项现代化探测设备、监测系统、预警平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气象现代业务体系建设和软硬实力的提升,近年来,重大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无一失误。
服务高效:为农服务显特色
“以前看天气要守着电视,现在拿着手机,就可以接收各种气象预警信息,明显降低了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对农民朋友来说,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深受大家推崇。
市气象局大力围绕咸阳农业和“粮、果、畜、菜”四大支柱产业,以实施气象为农“两个体系”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一旦遇到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用户就可免费接收到预警及防灾提示,为农民减少损失。(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旋)外来务工人员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从去年的10月1日开始《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的执行,随后省内的居住证申领工作开始实施。7月9日上午,咸阳首批居住...
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