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乾县新闻 > 正文

一个代表中华文明本原的重大遗址 上篇 乾县好畤(注)——黄帝祭天圣地 赵秦波

来源:咸阳日报 2011-03-25 00:19   https://www.yybnet.net/

好畤遗址 畅志光 摄

好畤遗址石碑 畅志光 摄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经过考证,我们发现轩辕黄帝创立了祀天的畤祭,而现今乾县的好畤则是黄帝祀天的圣地。

畤祭的本质内涵就是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大和谐。轩辕黄帝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告诫和警示世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把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最根本的标志。所以,好畤遗址所具有的崇高性、权威性和普世性,是其他遗址无法比拟的,它必将走出陕西,超越国界,成为海内外华人朝拜瞻仰的中华文明本原和独具特色的旅游亮点。

一、黄帝创立畤祭的重要意义

1、它是“天人合一”论的发萌;2、它是中华礼仪文化和祭祀文化的起源;3、它是原始宗教文化的开端;4、它是“万教归宗”的旗帜。

像这种同时具备上述四种文化资源特征、高品位、深层次反映中华文明的遗址,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上述四点可以引出这样一个结论:黄帝创立的畤祭是中华文明的本原。

在这里,我们只撷取畤祭所具备的四种文化资源特征之一的“天人合一”论作以简述,就可窥见其重要价值。

从畤祭萌芽的“天人合一”论,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即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大和谐。这种价值观所具有的普世性,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最重大的贡献。它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可以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度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一切地域都可以普遍接受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所揭示的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所以,这一价值观对人类所具有的普世性和永恒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文化遗产所不能取代的。

西方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认为中华文明及整个东方文明,都没有创立出像西方文明那样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这是他们对中华文明缺乏深层了解和研究的一种偏见。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文明所提出的“天人合一”这一普世性的价值观,是西方文明所无法企及的。

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和发展。这一价值观对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保护人类美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普遍指导意义。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个代表着中华文明本质精神的遗址,无论怎样评估它的意义都不会过分。

另外,通过考证,我们还发现过去被人们所普遍忽视的一条华夏奇特的人文风景线:即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历朝历代每年举行的最盛大的庆典活动,就是在冬至皇帝率领文武百官举行祀天之礼。届时,都城民众万人空巷,云集大街,观其盛况。而这一盛典,正是从乾县的好畤发源的。

二、乾县好畤是轩辕黄帝祀天的圣地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称。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百姓,都有这样的共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国之大节也!”这就说明,祭祀是国家的头等大事,甚至摆在了国防的前面。轩辕黄帝创立的礼天祀年的畤祭,开中华礼仪文化和祭祀文化之先河。

黄帝时代正是我们的先民从采集渔猎、漂泊流徙的生活状态跨入原始农业发明的时代。“畤”字的本意是古代祭天的场所,后来又扩展和延伸为祭祀天地及五帝的场所。畤祭从创立之初,黄帝就赋予其两层含义:一是顺应民意,设畤祭天,以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二是告诫人们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遵循自然规律,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值得自豪和庆幸的是黄帝将祀天之地选在了现今乾县的好畤。这一选址,不是偶然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黄帝将天空星辰划为九个区间,将大地山川分为九个州域,现今的陕甘等西部地区被划为雍州之辖。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明确指出,雍州的东边有好畤,自古以来,雍州地处中国西部,地势高峻,向来就是神明居止的奥堂,所以立畤祭祀上帝,以致诸多神祠都聚集于雍州地区。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就是说,黄帝来到雍州地区祭祀上天,曾停宿三个月之久。《黄帝内传》载:“帝筑园坛以祀天,方坛以祀地,则圆丘、方泽之始也。”这也明确告诉人们,筑坛祀天,始于黄帝。唐代杜佑在《通典·州郡部卷173》中记有:“好畤本汉旧县,因古好畤祠为名。”唐代魏王李泰在《括地志》中载:“好畤有轩辕殿,秦灵公作。”这说明在秦始皇之前的秦先帝们,已经恢复了黄帝创立的好畤祀天活动。北宋时期的《舆地广记·卷一五》记有:“陕西秦风路上,好畤县,祭天之所,曰畤。”

另外,让我们可喜的是,除了上述大量历史典籍记载之外,黄帝祭天遗址也得到了考古活动的有力支持。一是黄帝所处的时代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对应,而在祭天遗址的东侧,与底旦村和上旦村相邻的上陆陌,曾经出土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石斧及大量的泥质红陶、加沙红陶和加沙褐陶等各种器物。而每一种考古文化的形成,都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好畤地区的地形地貌,形成了原始农业繁荣的良好条件。正如一首古诗所赞:“好畤田园美,南华物我齐。”“好畤田”成为古代农业文明的代称,这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现今乾县的好畤地区获此殊荣。而轩辕黄帝作为推动中华进入农耕文明的代表人物,将好畤选为祭天之所,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二是乾县一幅罕见的老地图在好畤村北至上旦村有三座古庙的标志,经过对该村周边的实地考察,在上旦村有天宫庙遗址,在好畤以北约一公里处的北底旦村有天齐庙遗址。据七十多岁的村民梁基创、李芝芳等人介绍,解放前夕,天齐庙占地面积十多亩,内有三座大殿,且有戏楼一座。当年每到农历二三月,这里都要举行庙会,四里八乡的村民聚集于此,观看各种民俗表演。每逢干旱,村民则以流传下来的仪式祈祷祭祀,直到天降“神雨”为止。

考察中,我们还发现了记载天齐庙的三块残碑。古时祭天要筑土为坛,底旦村名的来历,也与祭天之坛相关。据村里老人讲,因村西古有“天齐庙”,古时祭天之坛就建在这里,所以,建村后以坛名村,后因读音传讹,写成“淡村”,再后则简写为现今的“旦村”。而我们发现的一块残碑,果然铭刻为“底淡村”。这一村名由“坛--淡--旦”相演相嬗的过程与《史记》中关于“祠天齐”与“天好阴……命曰‘畤\’”的记载相符。

三是经过考察,在好畤周边的底旦村和上旦村一代,有一种流传至今、颇带神秘色彩的祭祀音乐,听起来有厚朴、庄严、凝重和悠远之感。据当地老人讲,这是从古代沿习下来的,有些曲调还只在一定范围演奏。这就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好畤古乐,也是轩辕黄帝在好畤祭天时,由“天人感应”而产生的“天籁之音”。综上所述,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充分证明,好畤是轩辕黄帝祀天的圣地,而天齐庙遗址所在的区域是好畤祭坛——圜丘之所在。

黄帝创立了设畤祀天的礼仪后,历代帝王虽在形式上稍有变异,但祀天这一礼仪却相延未废。特别一提的是,女皇帝武则天,以其超人的气魄,从天册万岁元年,即公元695年开始,亲临位于国都长安南郊的圜丘,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三千六百余年的“天地分祭”的古制改为“天地合祭”,这是武则天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法天则地这一伟大思想进行诠释所采取的一种新形式。

由此我们发现,咸阳拥有的秦、汉、唐众多人文资源中有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这就是轩辕黄帝在好畤创立的畤祭,其本质就是追求天、地、人之间的大和谐,它也是咸阳人文之根。“天地合祭”历经了五代十国、宋、元直到明嘉靖九年(即1530年),共计835年之后,嘉靖皇帝又恢复了“天地分祭”的古代礼制,在京城北郊建成地坛,以祭祀地神,而在天坛大享殿的南边另建圜丘,以专门祀天。乾隆时期,改建天坛,将大享殿易名为祈年殿。乾隆在位60年,亲自到圜丘行祀天礼59次,并告诫臣下,“敬天报本,不可疏略。”

行文至此,值得我们深思和不能忘怀的,那就是这样的举国盛典,正是从我们乾县的好畤走出来的,它穿越了漫漫五千年的时空隧道而延绵不绝,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永久魅力,它将成为海内外华人永远挥之不去的民族记忆。(D)(4)

注:畤音zh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祭天地及古代帝王的处所。

新闻推荐

地面突然“发烧、烫手” 最高七八十度 最低约四十度 店主担忧地面无故发热会不会有安全隐患呀?

温度计显示,发热地面温度约40度。紧邻发热地面的水井,水温却很正常。本报讯(值班记者冯旋实习记者郑苗裔)搬货时感到货箱是热的,箱子越往下温度越高,最底层的箱子像是被火烤过似的,箱子还有些发黄,触及地...

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一个代表中华文明本原的重大遗址 上篇 乾县好畤(注)——黄帝祭天圣地 赵秦波)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