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河 吴武刚
十三年如一日,他深植在关中厚土上,躬耕于蔬菜领域,从种菜农民到蔬菜经纪人,再到合作社带头人,从合作社带头人到村上的“领头羊”,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他就是咸阳市秦都区万盛蔬菜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马竹林。
从种菜到卖菜
1998年,为了让姐弟们能够继续上学,正在陕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就读的马竹林毅然放弃了学业,拿着借来的5600元外出创业,却惨遭失败。事后,他守着家里4.6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马竹林所在的曹家寨村地处城郊,村民大多熟悉蔬菜种植技术。他一边种菜,一边琢磨着村民卖菜难,菜商收菜也难,为了解决这“两难”,他当起了蔬菜经纪人,发起成立蔬菜产销协会。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建起桥梁纽带,把蔬菜销往宝鸡、西安、宁夏、甘肃等地,还搞起了果蔬加工、配送,实现互利多赢。
2007年12月,他注册成立秦都区万盛蔬菜专业合作社,搞生产、建冷库、注册商标,跑销售、闯市场,积极与各大超市联系,并顺利签订供应蔬菜合同,实现年销售蔬菜6200吨。2009年,合作社又发展净菜销售业务2个,建立营销平台和线上销售网络,实现箱装净菜年销售突破1.9万余箱,收入实现280万元,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130余人增收致富。
在实践中探索
合作社借助地处咸阳市城郊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以合作社为桥梁纽带组织农户,对蔬菜水果种植户实行订单收购、现金结算、诚信经营,极大调动了社员和农户的积极性。
合作社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秦都区农林畜牧局等单位,聘请蔬菜水果方面专家,常年为种植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先后组织合作社成员200余人到杨凌农高会、相关蔬菜水果基地、龙头企业考察学习,不断提高社员的种植水平和市场意识,积极推广蔬菜水果种植新技术。
同时,合作社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每天安排专人对经营产品进行送检,确保向社会提供绿色、环保、健康的无公害蔬菜水果。
在闯市场的过程中,合作社成功注册运营“好妻子”“晟蔬”两个品牌,竞争能力大大提升,市场份额大增,已在西安、宝鸡等地的多个农贸市场建立销售点12个。
让产品走得更远
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日新月异,马竹林及万盛蔬菜专业合作社做到了与时俱进。他们在稳住线下市场的同时,做起了线上销售,给合作社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他们办网站、开网店、开微店、“直播带货”,并以网络为媒介,开展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农产品交易,实现了产销紧密对接和支付网络化电子化。
马竹林玩“直播”,讲创业经历、话农业发展、论市场销售等内容,生动活泼,雅俗共赏,首播人气点赞量近3万人(次),获签160余万元的订单。在腾讯看点上13次“直播”,人气点赞量飙升,促成了与8家各类社区团购平台签订生鲜供应链协议8份,总计“直播”带货签单超千万元,将合作社蔬菜水果销往甘肃、山西、宁夏、上海等地。
网络销售让马竹林尝到了甜头,他不但自己前往商学院深造学习,还高薪招聘大学生张月并委以重任,还号召社员加强学习,持续为网络销售培养得力人才。他自己于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完成了法律事务专科在职学历教育,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完成了商学院EMBA学业。先后获得“陕西省杰出青年创业奖”“第九届全国创业之星”“第八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咸阳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
十三年发展,硕果累累。合作社的业务覆盖全省、遍布西北、辐射全国,累计销售收入约5300万元,实现利税约138万元,配送蔬菜水果约5.5万吨,带动周边菜农2000余户,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2.15万元。2012年6月,合作社荣获“全国示范社”、2014年被评为“咸阳市市级产业化重点经营龙头企业”,连续两年被评为“秦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单位”。目前,合作社成员达212人,拥有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13个以及多个信息化销售平台,蔬菜基地被认证为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现在,身为曹家寨村村委会主任的马竹林,又开始谋划不断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持续为当地农民群众服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桦)7月3日,2020年全市防溺水专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安排咸...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