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独立书店的老板,你有什么印象?
是不是以为他们是一群一手拿着烟,一手拿着书的隐世高人,天天泡在书店里饱读。买书的客人也个个谈吐不凡,时常发生充满智慧的交谈?
但真实的情况可以说和你的想象完全相反。
独立书店的老板其实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又不爱社交。
当我让朋友介绍一位书店老板的时候,他是这么推荐今天的讲述者的:这家伙很懂书,但是做人很刚。
■ 《布莱克书店》书店的老板伯纳,嗜烟酗酒、性情暴躁、刻薄古怪,可能是最贴近现实的荧幕形象
-1-
燃烧的诗
我能一边说一边抽烟吗?
我叫亚述,1983 年出生,在上海经营一家诗歌书店。
小时候,我爸教训我的时候说,「你看你上学也不认真,长大以后能干啥?」
我回答他,「继续读书!」
现在回头看,还真被我自己说中了,我后来的确一直在和书打交道,做编辑、在书店打工、开书店。
我和诗歌的缘分是从初中开始的。当时我的一个语文老师,特别博学有才华,教了我们一年多,突然英年早逝了。他去世的那个晚上,因为我认识和他同屋的人,于是就在他的房间里过了一夜。
我看着他的书架,抽出一本大概是《人民文学》一类的文学杂志,上面还写着他的名字,翻开后读到了一首现代诗。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分行的格式,很惊喜,我就把老师的这本遗物「据为己有」了,感觉它好像成了我和他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
那年清明节,我们同班的三个女生来约我,去给语文老师上坟。
我突然想起了那晚读到的那首诗,于是也模仿着写了一首。这是我的第一首诗。
在他的坟前,我把这首诗烧给他了。
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当时究竟写了些什么,但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和女同学去看望一个很崇拜的、已经不在了的人,我觉得整个感觉都挺对的。
-2-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后来的 10 年,我一直读,也一直写,读书成了我逃避现实的方式。
二十出头,脑子里装的全是文艺的想象,2005 年我去了文化生活更丰富的北京。
白天在中关村做着软件业务员的工作,晚上流连于各种书店和碟店,也结识了很多和我一样,喜欢艺术和文学的伙伴。
有一次,我和另外两位也写诗的朋友说起,我想开一家诗歌书店。
有经营书店的朋友听说了以后,就来反对我,「这个年代,开一家文学书店尚且都很困难,你为什么还要开一家诗歌书店呢?」
我当时说,「不是有本书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吗?你们都认为文学书店不能存在,我偏偏要开一家诗歌书店。」
我开书店的目的,就是为了我自己,和那些像我一样喜欢诗歌的人。
别的地方的书都很芜杂,但是在我这里,他们可以挑到最古老、最当下、最经典版本的诗歌书籍。
然后开始囤书了,当时有个朋友在北京,很热心地愿意帮我们淘书。他自己的条件其实很艰苦,但最后竟帮我们淘了十几箱的旧书,陆陆续续运到了上海。
-3-
电影院里的书店
在我们还在为选址和租金发愁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机会。
上海人流的最中心——人民广场有家大光明电影院,影院的领导为了拓展业务范围,在音像制品店里留出了一块空地,希望能有人来开家书店。
突然有了一种刘邦和项羽,谁先入咸阳,谁就获胜的紧迫感。反正我们的书是现成的,于是只花了一天就把书店组装完成了。
但此前,我们当中没有任何人有经营书店的经验,所以开这第一家书店,不是一个商人的决定,更像一个诗人的决定。
那是 2009 年,《阿凡达》刚上映的时候。
电影院这头热映着《阿凡达》,我们在小小的书店里,用我当年收藏的盗版碟,做了一个法国导演罗伯特 · 布列松的影展。
来的人还挺多,我们当时觉得很开心,好像很容易就把一家书店开出来了。
其实这不是一间「认真」的书店,我们的营业额有的时候一天两三百,有的时候可能连 100 都没有。
■ 「这书有特价。」「真的吗?」「真的,如果你打断我的腿我免费送给你。」
后来因为上海开世博会,院线领导决定把房子收回去,我们的合作就中断了。
-4-
从头到尾都很困难
第一家书店关门以后,长达 5 年,我都没找到机会再开书店。
在入行之初的 2007 年,我就看到过行业里最早有危机意识的一批人是如何通过引入饮品、活动和文创等手段,试图扭转潮流的方向。
但我依旧是一个「书店原教旨主义者」。
我认为书店要优先以卖书为主,而且书要好。至于经营咖啡、文创,都只是辅助手段。
(上下滑动显示更多)
■ 亚述的文章《一家好书店的二十二条标志》
你也可以说我的书店从来没有正规过。
我的书店几乎没有开在街面上,营业面积也从来没有超过 30 平米,不装修,就是几个人,和书。
我习惯在这样一个小体量的环境里,即卖新书也卖旧书,从没有文创也不卖咖啡。
你要说困难,从头到尾都很困难。
但这种困难已经被我内化了。我的日常就是要面对开了门以后没有客人,客人来了还不购买;每个月都有大量的库存积压,刨去成本后可能连房租都交不起。
但是这都不是主要的。
重要的是,如今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购买习惯,都无法让一家书店只靠卖书就能很健康的维持下去。
2015 年、2017 年和 2019 年,我开了三次书店,前两次都以房东收房告终。
去年底开的这家诗歌书店,又因为遇上疫情,在白天都处于关门的状态,只有傍晚和晚上才会开放。
■ 亚述的书店
-6-
酒与吐司
你要问我什么样的人会走进我的书店,「莫名其妙」的人。
可爱的、讨厌的几乎天天都有。
前天晚上,书店里突然走进了一个年轻人。他在店里看了一下,其实是盯着我楼梯上的几个酒瓶子,突然问我,「老板,请问附近哪儿有卖酒的?」
我愣了一下,当时已经晚上 9 点多了,回他,「附近可能只有便利店了。」
他说,「你这儿卖酒吗?」
我笑了一下,「不好意思,这酒是朋友送我的,我不卖,你要的话可以给你几瓶。」
我就给了他两瓶啤酒,他也很大方地接受了,然后在书架上挑了一本诗集。
他挑的这本诗集也很有意思,叫《我认得人类的寂寞》,是一个民国的诗人废名写的。更巧的是,这个诗人和我是一个县的。
可能因为他挑了这本诗集,我对他加倍地有好感。
他离开后,我很高兴把这个客人的故事写成「书店日记」发到朋友圈。刚发出去,他又回来了,还带着两瓶酒。
他说,「老板,刚才朋友来了,着急喝酒我才到处找,结果出门以后很快找到了卖酒的地方。你的酒我们已经喝完了,这两瓶还你。」
说着,他递给我两瓶冰得透透的酒。
我一瞬间觉得自己赚了,酒变成了冰的,还结识了一个好青年。
后来发现,我们连抽的烟都是同一个牌子的。
还有一次,书店快打烊的时候,突然走进来三个姑娘。她们转了一会儿,挑了两本书。
有一个姑娘是台湾人,她笑着说,「我一直觉得上海是一个特别铜臭的地方,没想到这里竟然有一家书店。」
我纠正她,上海也有很多人看书的,包括很多朋友也是开书店的。我鼓励她可以多去了解一下。
然后我看到她手上拿着好多面包,我笑了,「你们挺好的,买了吃的还会进书店。」她听了,非要送我一袋面包。
其实我平时不吃那种切片的吐司面包,但她给了,我就拿着。她后来还蹭了我一根烟。
书店开在街上,总会不期而遇一个人,发生一些只有在书店这个空间才会产生的美好。
但我开书店不是为了这种美好,也不是每天闲着没事干,希望它发生点美好。
这种感动抵不过每个月的亏损,以及,社会上大面积的人是不阅读的,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来一两个讨人厌的客人。
-7-
书店可不是「来者都是客」
去年有本书叫《书店日记》,作者是一位和我一样,经营二手书书店的老板。
这本书里有句话是这么归纳书店顾客的:「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类人,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
总有那种很唐突地,问你很多问题的客人。
一上来就问,「老板,你这儿是卖什么书的啊?这么多书你都看过吗?老板,你这书都是从哪儿淘的呀?」
这种问题我一般就会开个玩笑,「你想开书店的话,我可以告诉你。」那得是我心情好的时候。
这样的客人,多半是既不读书也不买书。
还有人进书店以后,非要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一本本看过去以后,高谈阔论,「这书我有,这个作家我知道……」云云,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还有那种,非要拉着和你聊天。他假设你很寂寞,或者你很需要交流,他是过来拯救你的。
有人说过我不好打交道,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觉得我冷冷的,还有人问老板是不是天蝎座。
书店还真不是来者都是客,我也不止一次地把客人赶出去过。平均一年一次,今年的指标已经用掉了。
■ 「麻利点儿,你们这些浪费时间的混蛋,快回到街上去。」
就在前天,来了这么一个人。一进来就说,「老板你这书挺好的。」
看我不搭理他之后,又继续问,「老板你是学艺术的吗?我觉得你挺有个性的。」
重复好几次以后,我请他走,他不走,我直接把电拉掉了。
我当时有一种家园被人侵犯的感觉,我说,「你看我们之间只是陌生人,你再问下去,我们会起冲突的。」
我也在大众点评上收到过类似的投诉,所以后来我就把大众点评关掉了。
去年有一对母女,晚上在我们放电影的时候突然敲门。
我打开门,让她们进来,请她们悄悄坐下。结果她们进来后,并没有坐下,而是掏出相机开着闪光灯,对着我和书架拍照。
我毫不客气把门拉开,请她们出去。她愣住了,没想到自己的行为会被我阻止。
她把门关上后,我听到小区里有一阵骚动。我也没管。
没几分钟,她又回来了,把门砰的一声撞开,站在门口,斥责道,「我只是有句话没说完。老板,别看你这儿摆了这么多书,你也是个有文化的人。我觉得你压根儿就没有文化!我说完了!」
然后把门重重地摔上,就走了。我当时就懵了,也不知道她从哪儿知道了书店的消息。
实际上,那天门外放了一箱女权组织寄给我的书,讲女性平权问题的,也被她像垃圾一样扔掉了。
第二天我从保安那里把书抱回来,心里很难受。
接下来,就在大众点评上出现了好几条关于书店的差评:什么空间很狭小、老板很傲慢,书卖得很贵,等等。
我一气之下,就把大众点评关了。我也不稀罕这些从点评网站上来的人,你们的目的不就是想过来打个卡,拍个照嘛?
■ 亚述的朋友圈
-8-
书店不死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好多时候,容易把阅读情调化,包括把书店情调化。我非常反感这种表达。
当然我这些话也只是对还在阅读的人说的,那些不阅读的人我也不在乎说服你们:能够在阅读里找到快乐、觉得阅读本身很美好的人,我更愿意和你们在一起。
如果你是一个还保留了阅读习惯的人,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家书店,请你们进去看一看。
如果遇见了喜欢的书,也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也不要考虑什么当当满 100 减 50,在那一刻你能买下一本,对书店老板来说,都是莫大的激励。
我们常常觉得书店不被这个时代所需要,你的激励,会让我们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
——————
我们做这期节目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明白,在这样一个被各种诱惑分散注意力的时代,为什么还有人在坚持读书,甚至以读书为业。
我们得到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理由。
4 月 23 日,也就是明天,是第 26 个世界读书日 ,这期节目并不是鼓励你非要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日子里读书,我们更希望你能因爱而读。
最后,摘录一首亚述最近写的诗:
-封面图及未注明来源图片
均由 讲述者 提供
Staff
讲述者 | 亚述
主播 | @寇爱哲
制作人 | 也卜
声音设计 | @故事FM 彭寒
文字 | 也卜
运营 | 翌辰
BGM List
01. StoryFM Main Theme - Yangfan(片头曲)
02. Blue Kite Main Title (Cover 大友良英) - 彭寒(第一首诗)
03. The Future In Valley - 彭寒(电影院与书店)
04. Non_Sense - 彭寒(店与人)
05. The Future In Valley - 彭寒(阅读与情怀)
06. Blue Kite Main Title (Cover 大友良英) - 彭寒(片尾曲)
原标题:《这家亏损的独立书店里,有一位讨人厌的老板|故事FM》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超)近日,渭城区风轮初级中学举办了2020年春季开学师生心理健康培训会,邀请国家心理咨询师、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