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亚茹
在咸阳、在你身边,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默默无闻,甘当幕后英雄,冲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无畏无惧,逆行向前,守护着辖区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他们就是冲锋在最危险抗疫一线,与病毒“零距离”接触的一支队伍——咸阳疾控“消杀战士”。
自2020年1月22日以来,咸阳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确诊至今,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消杀科的“消杀战士”奋战在疫情控制一线,早出晚归,24小时轮流值守,查找资料、完善对疫情处置的消杀方案,明确相关消毒药物的配比、防护服的穿脱注意事项、消毒方法及不同场合不同药剂的使用特点。同时,向市民和工作人员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消毒技术和个人防护相关知识。全面做到落实责任到人,为防控疫情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如果不能对病毒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就会增加二次传播的可能,疫情就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咸阳市首例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消杀科接到指令,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人员一切居住过或接触过的地方,以及密切接触者生活的地方开展消杀工作。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消杀科的“消杀战士”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身背40斤的消杀设备,对每一处可疑疫点的各个角落进行全面消杀处理。为流调队员打开1.5米宽的生命安全通道,直到患者床前,流调工作结束后,他们再次进行全面消杀工作,遏制病毒二次传播。同时,他们既要承受患者潜在病毒侵袭的风险,又要承受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高效消毒剂对身体的刺激和伤害,更要做好患者担心消毒对物品损坏担忧的解释工作。他们常常从白天忙碌到夜幕降临,从夜晚忙碌到天亮,为了节省防护物资,他们经常身穿防护服连续工作6、7个小时,口罩在鼻梁处勒出了深深的印痕,沉重的消毒设备背在肩上早已麻木。
病媒消杀科副科长、副主任医师晁国刚说,做好个人防护对于保护一线人员至关重要,不仅仅在医疗和疾控机构,规范合理的消杀才能更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
为了提高市级相关职能部门防控疫情的能力,接到中心办公室转来的市交通部门、公安部门、教育部门请求支援的命令后,针对于他们特定的环境和职能要求,晁国刚从专业消杀的角度积极对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开展个人防护和消杀技术培训,讲解专业知识,新冠肺炎病毒对紫外线和热都敏感,56度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杀灭。
时间紧迫,多耽搁一分钟,病毒就有传播风险。在掌握消杀业务的基础上,“消杀战士”根据咸阳市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分别制定了汽车站等候车辆、城市公交车、公共场所、企业复工复产、中小学幼儿园、食品制售企业及农贸市场的消毒技术方案;针对农村和城市居民的预防性消毒指导手册;市疾控中心内部环境消毒方案,建立完善杀菌消毒制度,定期对办公区域进行全面消毒,严防院感事故发生。每天“消杀战士”在消毒水巨大的刺鼻气味、密不透风的隔离服、过度消耗体力的情况下,一趟消毒下来,各个浑身已经湿透,眼睛呛得火辣辣的难受,呼吸急促又困难,感觉要窒息一般。但越是艰难,越要坚持,这个时候放弃,将前功尽弃,“消杀战士”咬着牙、强忍着消毒水的味道坚持完成消毒任务。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鲜花和掌声,只有坚守与奉献,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消杀科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化身一枚小小的钉子,牢牢地钉在自己的岗位上。(G)(2)
新闻推荐
工人们正在施工。(记者雷伟东摄)本报讯(记者郭沛然)2月21日,中建三局西北公司曲江第一小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吹响了复工...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