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德盛精心修补石鼓拓本上的残字。
抒方
窦德盛先生是老陕,在这位七旬老者笔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图标,名扬了世界。
陕为秦,秦文篆字,笔致遒健。窦德盛生于咸阳,自小目染秦诏版青铜器铭文,幼年习篆,手摩心追;少时拜师,名家悉授;后入美院,专业深造。数十载皓首穷经,日夜精进,他的篆书炉火纯青,曾任中国大篆文化研究院院长。
在中国,“篆”有“圆转”之意,圆润流畅、秀美典雅、刚柔并济,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与神韵。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体育图标是形象元素,需要以准确的运动造型表现体育项目。奥运会是国际的,奥运图标寓意着中国对世界的展示,北京奥组委发布设计理念:凝练运动特征和文化内涵,彰显活力与激情,体现“篆书之美”。
窦德盛创作并书写了奥运会篆书图标。这35个体育图标,图之象形,标之会意,融之古今,赋之人文,中华元素,蕴藏丰厚。
这种以大篆为笔意,兼具中国古代书法与现代图形,辅以人体姿势、运动情状、结构力学的创作,相形逸趣,内涵精深。
而与“北京2008奥运图标”相匹配的篆书楹联“美丽中国健康发展,和谐世界互助共荣”,则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挂在北京奥组委大厅,字迹古茂雄秀,美则美矣。
美图共赏之!
作为国礼,北京奥组委将窦德盛书写的奥运图标和篆书作品赠予国际奥组委28个专门协会永久珍藏,并将他的一首首篆字唐诗赠予参加奥运会的各国首脑。之后,窦德盛应联合国总部邀请,参加联合国65周年庆典,让中国大篆进入联合国殿堂,他赢得了“中国大篆走向世界第一人”的声望。
转瞬十余载,岁月在窦德盛的心底刻下了印记,也给世人刻下了昔日难以忘怀的精彩体育赛事。
如今,他的近况如何?夏季的一个午后,我们来到了窦德盛的工作室——朝雨轩。
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张张精心修补的石鼓文字。
石鼓文,出土于秦地雍城,史称中国第一文物,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河。石鼓篆书笔法婉转,圆曲雄浑,蕴藉大气,冠绝古今,被后世学篆者奉为正宗。
在窦德盛的书案上,摆放着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拓本,泛黄的书页上字迹风骨嶙峋,有股先秦强悍的霸气,但一些字已残缺不全。
石鼓共十面,每石有一首四言诗,以籀文分刻十首,共计718字,距今近三千年。由于年代久远,遭受兵火摧残,风雨侵蚀,原物漫漶,蚀迹斑斑,字体残缺。可惜的是,其中一石在宋代被改凿为臼,用来捣米和磨刀,损毁严重。据史载,北宋欧阳修辑录为465字,明代藏本仅462字,今之“马荐”鼓一字无存。
为此,窦德盛深感痛惜,立志要用真材实料呈现千年石鼓本来面貌。
这项工程是艰巨的。要再现石鼓原文,就要补齐718字,探知失传的200多字,解开“诗中谜团”。
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石鼓自唐代出土以来,颇受历代学者、书法家、考古界重视,研究绵延千年,可谓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窦德盛反复考证,认定为先秦说,最终与刘星、刘牧《石鼓试问复原译释》不谋而合。此书参阅历代歌赋散论,取宋拓本为底本,以先秦祖籍与诗经为据,将所缺字句,全部补齐。
这项工程是严谨的。要将被剥蚀的残字修补完整,与千年的线条“严丝合缝”,使之浑然天成,既绘其形,更展其神,窦德盛致力研究前人遗迹,细细揣摩雕刻在甲骨、青铜器、碑石、竹简上的文字,查阅古籍,探明古书字义之真谛。
这项工程是执着的。要完整复刻十面石鼓,达到诗文与石料完美融合,窦德盛数十载精研籀篆,呕心镂骨,已于20年前,就已修补石鼓拓本上残泐不全的400余字,后又遍寻“空白”的残余诗文,用填描法生动细腻地补齐了200多字。他还跋山涉水,在全国各地遍访石材,力求同原物一致。最终,在山西大同找到了符合要求的石料。
“我打算再用半年时间将十首原诗镌刻十面石鼓之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窦德盛说。
这项工程是丰伟的。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超)全力摸排“涉黑涉恶”线索,是实现精准打击的重要基础。深入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找问题、查线索、问情况,是获...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