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咸阳新闻 > 正文

秦皇有专用“壁炉” 清代慈禧享受暖阁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12-22 03:08   https://www.yybnet.net/

《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中戴昭君套的女子。

熏笼。

燎炉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座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明清的皇宫都选在北京,因此御寒是一大问题,于是在搭建皇宫时,建筑师们都想方设法保证皇帝和后妃们的保暖。比如他们会在宫殿的墙壁中砌成空心的“夹墙”,也就是俗称的“火墙”。墙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

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特别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十分普遍。

清朝的皇宫中有暖阁,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就回忆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为了保障取暖,宫里还专门设置了负责供暖事宜的机构,称作“惜薪司”,这个职位的官员虽然职权小,但是非常有地位,因为他可以在御前侍候。

汤婆子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百姓家都会有,婚嫁时还会作为送礼的物件,甚至有些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云:“暖阁春初入,温炉兴稍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熏笼

熏笼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不过在东汉的《说文》中有关于熏笼的注释,唐代的白居易在《宫词》一诗中写道:“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熏笼分为盆和笼两个部分,制作十分精美,大的熏笼达数百斤,有一米多高,有的甚至是青铜鎏金的,还有珐琅的。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都设有熏笼,熏笼有大有小,样子十分华丽。

纸衣取暖

纸,发明于汉代,到东晋时取代了简帛,成为书画的载体。到南北朝开始制纸衣,唐宋时期,制纸衣、穿纸衣更为流行。由于战乱,加之官府横行暴敛,人民缺衣少食,只好以纸为衣,渐渐的,贫民用纸衣蔽体,僧隐用纸衣修身,士兵有纸衣套穿甲胄的,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唐代用麻纸,纤维强度高,抗老化,防蛀虫。宋代用树皮纸,拉力强,耐折磨,所以麻纸衣、皮纸衣耐穿。

大家可能会疑惑,纸做的衣服怎么取暖?其实这对于当时一些贫苦人群来说也是无奈之举。唐宋时期,专门有增强御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纸衣,称为“纸裘”,原料一般采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而成,质地坚韧,揉皱之后不但耐穿,还可以抵挡风寒,透气性也相对较好,加上造价便宜,简直是贫民士子出门必备首选之物。 人民网

新闻推荐

秦都区“大棚房”清理整治工作收官在即

记者李瑜通讯员苏艳利付亚仙12月18日上午,秦都区最大一批“大棚房”清理整治集中拆除工作在马庄办进行,随着挖机的铁臂不断...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秦皇有专用“壁炉” 清代慈禧享受暖阁)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