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沅聪
“40年有多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时爸妈还在看黑白电视,可是我手中已经有ipad”、“40年有多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时爸妈不是随时都能吃到肉,可是现在别说猪肉,新鲜的各种海鲜都可以出现在餐桌上”、“40年有多久,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爸妈那时使用的交通工具,市里是公交、自行车,远门是火车,而我可以选择高铁、飞机、地铁,咸阳的公交卡全国很多城市公交照样通用,满大街都是共享单车”……谈起40年我们这座城市的变化,“70后”和“80后”可谓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历者,与他们的子女“90后”“00后”相比,童年的点滴,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方式和感受,说出来,就是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变化发展最直接的见证者、享受者和受益者。
【衣】过去购买环境、能力有限,现在已是多元化的购买方式
“我们小时候基本穿妈妈缝制的衣服,即使买衣服,也只有在过年,而且商场就是电影院十字的华联商场、人民商场、百货大楼、嘉惠市场和七厂十字的凌云楼,买衣服的地方就那几处。”说起自己小时候的穿衣打扮,“80后”的厂矿子弟张静说,那时候没有什么流行概念,一双白球鞋洗得不白了,会用白粉笔涂白,也不舍得买一双。
而现在呢,女儿几乎月月都可以有新衣穿。购物环境更是不断提升,曾经只有人民路有几家商场,现在咸阳好几条街道都有规模不小的商业圈,原来的小商场也早已经被大型的综合性商场替代。“除了在商场买,世界各地的潮牌都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到,无论是价格、款式等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张静女儿甜甜说,她看妈妈小时候和姥姥的照片,感觉妈妈那时候的衣服都很朴素、看着也很旧,对比自己现在衣柜的衣服觉得很幸福。
【食】过去什么季节吃什么,现在一年四季啥都有
“腌雪里蕻、做西红柿酱……我就记得小时候,冬天想吃夏天的菜那是不可能的,每到西红柿下来的季节,妈妈和街坊邻居阿姨都会买很多,灌进打吊针的玻璃瓶里,做成一瓶瓶的西红柿酱放在床下,一直放到冬天才舍得用来炒菜。”“70后”住在中山街老街里的朱鹏说,唯一让人担心的是装西红柿的瓶子常常会因为密封问题喷射得家里到处都是。
然而,到了他儿子这代,在饮食上,粗粮细粮、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家家都是挑着样儿地买。勤快的去超市选购拎回家;懒散的干脆一通电话,粮店的老板直接送粮到家。副食品更是种类丰富、花样翻新,不论夏冬,鱼肉蛋奶、豆制品、蔬菜、水果,琳琅满目、自行挑选,就这,还要时不时地下个馆子,火锅、日料、烧烤、自助,吃得好了还得想着减减肥呢!
【住】孩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房间,房间功能划分更齐全
“我小时候经常在想,什么时候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就好了,当然这个愿望一直到上大学了才实现,两室一厅的房间对当时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就是很大的房子了。更别说还能想到有一天回家都需要坐电梯了。”“70后”家住八厂的郭鑫说,那时咸阳棉纺织厂是主力军,纺织工人众多,所以盖的家属楼大多都是筒子楼,一层长长的走廊两边能住几十户居民,每家每户就一间房子,做饭都在楼道搭简易的锅灶。“直到上大学,我到了广州、深圳,才接触了一个新名词,‘高层’‘多层’,几十层的高楼是居民楼,回家还要坐电梯。当时我印象咸阳最高的楼也就是七厂十字的供电局大楼和电影院十字的电信大楼,可是和南方城市比差远了,更别说家里还能住几十层的高楼了。”
然而,短短20年,走在咸阳的街头,昔日的那几栋高楼早已被拔地而起的一栋栋高层所淹没。坐电梯回家再也不是梦想。“我有自己的房间,爸爸妈妈有自己的房间,爷爷奶奶来也可以有自己的房间,还有专门做饭的厨房、卫生间……”郭鑫的女儿说起现在的家很自豪,她说很多同学都和自己一样从小就有独立的房间,不用像爸妈小时候那样要和爷爷奶奶挤在一起住。
【行】出行更加便捷,选择更加丰富
“我永远不会想到有一天地铁都能通到家门口,更不知道出远门除了坐火车和飞机,还有高铁。坐公交再也不用现金,一张卡就能坐遍各种公交车,还能在外省通用。自行车也不再是私有财产,满大街的共享单车随便骑,私家小汽车也不再是普通家庭买不起的奢侈品……”说起交通的变化,37岁的张强显张嘴就说出一串串,他告诉记者,这些变化感觉就是一个词“神奇”。
他说,幸运的是,他享受到了这些便捷,自己的一双儿女从小也就能享受到几代人努力的便捷生活。“以前坐的公交车没有空调,现在我们公交车都是空调车了,冬暖夏凉,而且也变成新能源车,没有难闻的汽油味了。”5岁的小儿子豆豆,听见爸爸说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也迫不及待地说起身边的小变化。
张强说,这些年咸阳交通的飞速发展有目共睹。“现在带孩子出远门,可以选择开车,可以选择在家门口坐高铁,去那些通了高铁的城市,火车和飞机是小时候最常用的交通工具,现在反而觉得麻烦了。”
一个小家方方面面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这座城市方方面面的变化,这就是改革的步伐,这就是生活前进的脚步,十九大又为我们的祖国规划了新的宏伟蓝图,到那时候,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比我们现在生活得更好,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富强!(B)(12)
新闻推荐
市民在科普e站电子信息阅览屏上了解科普知识。本报记者崔亦馨摄(B)⑦本报讯(实习记者崔亦馨)为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水平,推进社...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