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宇宙相比可能还不如一粒沙子,而我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为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为人类作出一些点滴的贡献确实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宏福如是说。他依靠着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工作业绩当选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地幔地球化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在学生眼里他是地质学家
1981年,19岁的张宏福考入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四年的大学生活,都是在一本本习题和阅览室度过的。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学好英语才能进一步深造和探知外面的世界。于是他苦练英语,为后来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1988年,张宏福获得硕士学位,并回到母校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任教。他时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利用暑假期间到全国各地搞现场教学。在学生们眼里,“张老师天生就是搞地质的。”
点滴贡献也是很开心的事
今年1月8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张宏福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华北克拉通破坏”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吸引了国际地球科学界的瞩目。
从不知地质为何物的学生到一名权威的地质科学家,张宏福坦言,科学道路充满着艰辛,有的人可能一生默默无闻,但失败也有科学意义。只有对科学的无限热情,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升华及对自己的学术自信,才是推动人们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的真正动力。
在张宏福的书柜和窗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从各地采集回来的岩石标本。在他看来,这些看似冰冷的石头都有温度,都有生命,都有故事。在张宏福看来,在沙漠中可能一粒不起眼的沙子就是几亿年,相对于地质运动,人的生命长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作为一个微小的个体,为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为人类作出一些点滴的贡献确实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重回母校扎根黄土地
作为陕西“百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张宏福出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如今,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设施有的比国外还先进,分析测试水平长期处于国际一流水平。“今后我将扎根西大,扎根黄土地!今后的几年,将更多关注家乡秦岭地区,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父老的养育之恩、西北大学的培养之情。”张宏福饱含激情地说。
热爱是科研不竭的动力
——记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院长侯党社
33年来,他始终把一腔桃李情付诸教学,把化工前沿知识教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和教学团队在实验室参加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26项,其中“973”项目等国家项目4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计划项目等省级项目6项等。并发挥个人专长,为西安庆港洁能科技有限公司、咸阳天然气公司等石化企业200多名职工培训工艺操作技能,长期以来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始终如一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获得了师生的充分认可与高度评价。他,就是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院长侯党社。
据了解,侯党社主要从事化工、高职教育、炭、炭复合材料抗氧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兼任全国轻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用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他30多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化学化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执着追求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传播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一言一行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
为了完成科研任务,他经常在周末坚持到校,自加压力,刻苦攻关。为了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经常利用寒暑假和出差机会,深入化工类企业调研走访,了解产业一线的发展现状,精准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为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始终如一地坚持上示范课,担任青年教师成长导师,耐心细致地辅导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稳步发展;特别是承担学院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业务工作以来,舍小家,顾大家,一个心思扑在工作上,不喊累,不叫苦,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培养学生成长是我作为教师永恒的任务。”侯党社说,要想成为一名学生爱戴的教师,就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专业功底,娴熟的操作技能,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一言一行影响学生。侯党社把一切为了学生当成最原始的情感动力,每次课前都要重新备课,把新信息、新方法和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得到启迪。
新闻推荐
“黑校车”严重超载校车安全关乎孩子们的生命安危。近日,交警灞桥大队民警查获一辆“黑校车”,核载7人的车上拉了1...
咸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咸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