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高强
这次聚首,是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次重逢。
9月15日,秋雨淅沥,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相逢在50年前学习的地方——咸阳中学。当年那一群欢呼雀跃的年轻人,如今已步履蹒跚,平均年龄70岁以上,但他们一见面,能立刻叫出彼此的名字,“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记忆犹新”,不少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故地重游,遥想当年芳华,赞叹咸阳变化。
乐道难忘岁月
“眼眸依然是湖水般明亮,只是当年朝气蓬勃的女生,变成现今健谈的阿婆。”66届学生张海林一眼就看见人群中他的同桌,快步上前,人生第一次握手,彼此微笑,静默不语。母校里,夕阳下,当年苹果树下羞涩的故事一一浮现——春华秋实的岁月,回忆起一往情深的旧事,在心潮掀起欣喜的涟漪。
“难忘昨天,无论有过怎样的风云雨雪,我们从昨天走来,酸甜苦辣一饮而尽。看今朝,绚丽多彩夕阳红,令人醉。”在联谊活动中,远在武汉的66届学生王荣抱憾不能前来,委托他的同学成婉瑜朗诵自己写的诗歌,五十年前朝夕相处的学习时光,如老电影一般在大家的脑海中闪现。“当年的校园里栽植着大片的苹果树、桃树、梨树,一到春天,白的、粉的、红的花随风飘散,校园里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氛围;一到秋天,采摘丰收忙,劳动使我们快乐。”66届学生张琳回忆道。72岁的她精神矍铄,津津乐道当年的故事。
“非常激动!非常兴奋!”83岁的66届数学老师张学刚高兴地说:“这是一届令人印象深刻的学生,当时老师与学生在学校共同生活学习,感情深厚,如今见面倍感亲切。”他走在人群里,和这些两鬓斑白的学生共同回忆恰同学少年的难忘岁月。
共话咸阳变化
“咸阳城市面貌发生了大变化,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车水马龙,老有所乐,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画面。”谈起咸阳变化,50年一直生活工作在咸阳的陈青沂打开了话匣子,她的住房从筒子楼到单元楼,从两室一厅到三室两厅,如今的生活越发充实,在她看来,获得感和幸福感满满,而这只是咸阳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咸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这座城市的人与生俱来的奋斗干劲。”张安祖是山西人,今年72岁,当年随家人来咸阳开荒建设,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此后一直在外地工作生活。这一次回来,咸阳的城市面貌令他自豪,更令他自豪的是咸阳人不懈奋斗建设家园的豪情和斗志。
张琳是一名纺织工人,积累了一辈子纺织经验和技能,今年已经70岁了,可她还经常为身边的纺织工人传授经验。记者了解到,66届不少学生都长期工作生活在咸阳,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绵薄的力量,现今他们均已是70岁的老人,仍以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发挥正能量,用自己的点滴行动为咸阳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发挥余热,增光添彩。
“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意气风发的学生,如今都已变了模样,但当年那段学习经历是我们师生的精神财富,是我们难以忘怀的情感,更是我们坚持奋斗、老有所为的不竭动力。”蒋元璋深情地说。作为咸阳中学的老校长,他教书育人一辈子,50年后,再看到当年教过的学生,令他无比自豪和欣慰。(B)⑦
新闻推荐
(上接A1版)先后开展了“好军嫂”“好警嫂”“巾帼十杰”“最美女性”“最美家庭”“五美示范庭院”等评选表彰以及“传家训...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