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团的制作方法是,先在锅里添适当的凉水烧开,然后一边往锅里撒玉米面,一边用擀面杖顺着一个方向使劲搅动。面撒完后还要继续搅动,目的是为了让做好的搅团筋道,更是为了不让面在锅里起疙瘩。“搅团”就是“搅成一团”的意思。
搅拌结束后盖上锅盖,再用文火烧20到30分钟后即可出锅。整个制作过程被关中人称为“打搅团”。
搅团的吃法很多,可以“热吃”,即盛一块搅团在碗里,再给碗里浇适量菜汤,从而在碗里形成中间是“城”,周边是“水”的独特景观,故被形象地称为“水围城”。“水围城”适合在寒冷的冬天里吃。
也可以凉吃。凉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刚刚打好的搅团薄薄摊在案板上,抹平,晾凉。食用时,用刀把凉搅团切成条状或块状,调上盐、醋、辣子及炒好的韭菜或荠菜等佐料即可食用。
另外一种吃法是,在盆里盛上适量的凉水,把刚刚打好的搅团倒在漏勺里,热搅团通过漏勺就变成了中间粗、两边细的条状。因其在水中,形状又极像一条条鱼,故被称为“鱼鱼”,或者“凉鱼鱼”。不用说,“凉鱼鱼”适合在热天里吃。
因为搅团是用玉米面制作的,本身就不“耐饥”,加之吃搅团极易引起腹胀,所以吃不了多少人就会有饱腹感,但吃过没多久就被胃消化掉了,人就会感到肚子饿了,故搅团还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哄上坡”,意思是吃完饭后上一道坡就消化完了。
关中搅团,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因为搅团是关中人独有的一道美食,外地人初次接触,常常因为不知道怎么吃而闹出许多笑话。一个南方人第一次到关中做客,主人用“水围城”招待他。吃饭时,他用筷子夹起一小块搅团,伸着脖子咽到肚子后,再喝一口碗里的菜汤。主人发现后连忙告诉他说:“搅团要蘸着吃。”意思是说,用筷子夹一块搅团后,要在碗里的汤水中蘸一下,这样吃起来搅团不但有了味,也容易下咽。客人听罢,连忙端着碗“站”了起来,继续照原方法吃。主人见状,差点儿没笑岔气儿。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在公社担任团委书记。当时的公社干部驻队时,都是在社员群众中轮流派饭吃,每户一天,公社干部按规定给社员群众交一定数量的钱和粮票。虽然当时社员群众的生活非常困难,但轮到谁家管饭时,主人一般情况下都会适当改善一下生活,给公社干部做一些比平时要好的饭食。
有位公社干部姓王,是位女同志。老王在村上住队时,有一次派饭轮到一社员家中。因为这户人家家里实在太穷,中午便给老王打了搅团。吃饭时,主人略带歉意地说:“老王,实在对不起,家里没有细粮了,只好给你打搅团。”话说到这个份上,老王也只能强装笑脸说:“搅团好,我就爱吃搅团。”
老王做梦也没有想到,他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给她带来了诸多烦恼。当天下午,“老王最爱吃搅团”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全生产队迅速传播开来。老王在公社是个一般干部,人平时也老实,手中又没有多少权力。于是社员群众便和老王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老王,你不是最爱吃搅团吗,好,那我们就满足你的愿望,天天给你打搅团吃。果然,从那天起,无论谁家给老王管饭,中午热搅团,晚上凉搅团。
这一下,老王可惨了,没几天只要看见搅团不吃就饱了。但这种事又没的理由说出口,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每顿饭都是强忍着下咽。公社另外一位同志知道后,立即把这件事反映给了公社书记。在公社书记和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干预下,社员们当然也明白玩笑应该适可而止的道理,“搅团事件”才最终被平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明显的标志是现在的粗粮就像过去的细粮一样紧缺、稀罕,以至于就连打搅团也变成了细粮——用小麦面来制作,“吃搅团”更是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用玉米面打搅团以及搅团的多种吃法,实际上是咸阳人在粮食尤其是细粮比较紧缺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通过粗粮细做来改善生活的一种方式。
快投稿
在这里,你可以诉说你的感情,也可以畅谈你的感悟,还可以分享你的心情;在这里,你可以告诉我们你身边的开心事、新鲜事;在这里,我们一起说着咸阳几十年的变化,说着发生在咸阳的每一件大事小情;在这里,你是主角,你的故事大家一起聆听。
只要你是咸阳人,只要故事和咸阳有关,就来投稿吧。
投稿邮箱:3446438176@qq.com
新闻推荐
阳光讯(郭忠凯记者韩永国)为切实防范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咸阳市公路局近期召开了专题会议,及时部署系统各单位,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及隐患排查整治活动。整治活动中,各单位及时传达各级安全工作要求。...
咸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咸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