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新闻 兴平新闻 三原新闻 泾阳新闻 武功新闻 乾县新闻 礼泉新闻 永寿新闻 彬县新闻 长武新闻 旬邑新闻 淳化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咸阳市 > 咸阳新闻 > 正文

上接版午饭过后阴沉的天空开始飘起小雨冯强文连雨伞都

来源:咸阳日报 2014-06-03 00:40   https://www.yybnet.net/

(上接A1版)午饭过后。阴沉的天空开始飘起小雨,冯强文连雨伞都没拿,就快步朝村南头的小学赶去。“你看,借书的娃娃都来啦!”刚走到校门口,冯强文指着正站着等候、怀里抱着书的3个孩子。“他们是四年级的!”冯强文准确地说。这时记者看看手表,时针指向下午一时。

“冯校长,冯校长!”见到冯强文,孩子们高兴地跟在他后边,朝书屋走去。

书屋是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顶头前门上方挂着一个牌匾,泛旧的红色底用毛笔写着“万卷书屋”四个大字。门前有一个宽敞的小院,种着竹子、松柏、桑树,郁郁葱葱,很是幽静。随着不断有孩子们的到来,小院逐渐热闹起来。对冯强文来说,这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孩子们问东问西,带些幼稚的话语总是把他逗得哈哈大笑。打开书屋的门,孩子们自顾自地拥进去,开始迫不及待地挑选喜欢的书籍。

房间正中间摆放的自制书架已经破旧,被书压得已经变形,一侧墙边架子上放着各类整理好的报纸,一侧墙边放着两个大案几,上边摊开放着各类书籍,虽然书屋经历了几十年,显得陈旧、散发着潮湿的霉味,但这丝毫没影响孩子们选书的热情。他们三三两两围在一起议论。

趁着孩子们挑书,冯强文抬出一个小桌子放在屋外门边,然后,拿出用夹子夹好的一沓沓借书卡,按年级摆放整齐,坐在桌边等着登记。他说,孩子们挑书时,他从不在书屋里面,担心孩子会放不开,不敢随意翻动。

说起这间书屋的建成,冯强文感慨万千。1986年,他从咸阳城内调回两寺渡村小学当校长。那时,两寺渡小学共有14个班,400多名学生,18名教师,学校仅订了一份《陕西日报》、一份《咸阳报》(周三版),全校师生只在课本上转悠,此外再无别的知识来源。“一个学校怎么能没有图书馆,这是学生成长道路上极为宝贵的物质资源、知识宝库、无声教师。”冯强文说,1987年春节时,村里人都忙着串门、拜年,他却一个人闷在家里整理图书,他将自己收藏的少儿读物2000多册、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图书1000多册、800多册连环画,2000册成人读物,整理好后找来木料,钉书架,把三间教室改装成图书室,并用“万卷书屋”命名图书馆。希望鼓励学生用读书破万卷的精神来读书。

1987年春季开学时,“万卷书屋”在两寺渡小学成立。每天图书馆一开放,学生就争先恐后进来读书、借书。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随意挑选,可以拿回教室,也可以带回家,这是过去没有的事,现在有了,学生深感新鲜,老师也感到新鲜。

【一种习惯】

让他无论去哪,都是找书、买书

他说:“图书馆需要更新书籍,孩子们需要接受新鲜知识!”

“从图书馆正式开馆那天,我就没闲着,也没想到师生读书的热情那么高,那时,每天午饭后,只要图书馆一开放,就被老师和孩子们挤得满满的,孩子们甚至把借的书带回家和父母一起读。”

冯强文回忆,1989年,两寺渡小学迁入新址,新校用一间60平方米的教室作为专用图书馆,万卷书屋最多时日图书流动量达到200多本。从两寺渡小学毕业的学生升入中学,依然利用节假日回校借书,而且常常还带上中学的好友,万卷书屋的读者从两寺渡,逐渐发展到了东南坊、过唐、大寨、留印等周围的六七个村子。

借书人大增,“万卷书屋”的书也就非增不可。

“那时候开始,我就思量怎么给书屋里增添书籍,更多的时候都是自费购买。”冯强文说,当时自己月工资52元,他每个月都必须省出8元、10元,用来买书。咸阳的书店挑遍了,冯强文就到就近的周边各县,找书店和旧书摊“淘宝”。“为了把钱省出来,能多买几本书,一次公交车都没舍得坐,一辆自行车满‘世界\’跑。”

为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见到的每本书他都要浏览,只有适合孩子的才会买。这样的“淘宝”不间断进行。有时一次买回30本、40本,最多时买过50本。咸阳的书店逛遍,冯强文就借出差到外地买书,延安、郑州、武汉、成都、天水等地的书店和书摊,冯强文都淘回了不少好书。

“不知道啥时起,我到哪里去旅游,第一站必定是书店。当别人每到一地,逛景点,买纪念品或地方特产,我就是到处找图书馆、书店,购买一批能代表或是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书籍。”“我觉得他们买的特产都不如我的书好,一吃一玩就没了,只有书能长期保存,受益终身。”

1993年,作为教师的冯强文因为工作突出,有幸被乡政府组织到北京旅游。平生第一次来到祖国的首都,同行的人都急着要去天安门广场、长城等景点,可是,冯强文却私下里到处打听,哪里有书店?哪个书店的书最多、最全?

几天的旅游结束。同行的人都提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冯强文也提了一个大包。大家展示购买的土特产或是纪念品。“老冯,您买了什么好东西?”当冯强文拉开包裹,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老冯的包里除了书,还是书。就这,冯强文回到咸阳出火车站时,又闹出一个笑话。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知道坐火车也能超重。”冯强文说,出站时,站务员一把揪住自己就不让走,说是行李超重,一定要补票。为此,冯强文不得不又给80斤的书籍补了一张票。

冯强文笑道,到现在还是一样,每个月都必须要买书,无论去哪里都是找书、挑书和买书。在他看来,这样的旅程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说话间,孩子们已经陆续挑选好心仪的书籍,“谭永名,借的什么书?”冯强文早已记得每个爱读书孩子的名字。拿出谭永名的借书卡,登记书名、日期、价格。“这孩子爱读书,家是湖北的,父母在村里租房子,去年下半年才来学校,从10月份开始借书,今天这本已经是第33本了!”冯强文说,为了鼓励孩子多看书,只要有孩子看够15本书,就会送给孩子一本新书,作为奖励,同时,把看书多的孩子名字公布在图书馆门前的黑板报上,进行表扬。

记者注意到,很多孩子手上的书并不是原书的封皮,而是重新包装订封。“书都这么旧,怎么还要登记书价?”记者有些疑惑。“书破损无法读了,或者丢了,就要按书价的几倍赔偿啊!”冯强文转身压低声音告诉记者,“怎么可能真的让孩子们赔,只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爱惜这来之不易的书籍。”

这时候,记者才发现,很多书因为时间久远、借阅次数过多,已经破损。正如冯强文所说,书是好书,孩子们能读上本好书不易,所以一直都不舍得扔。只要有空,冯强文就会一本一本地修补损坏书籍。

如果遇到放寒暑假,孩子们无法借书,冯强文说,他会提前把《咸阳日报》教育周刊版进行合订,发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从报纸上学习其他同学优秀的作文写作,家长则可以了解其他学校的状态。

如今,因为村里很多孩子都在城里上学,所以学校只剩下6个班,近300名学生,但无论学生多少,借书看书这种习惯一直都会坚持。

【一种传承】

让他发动村民一起写村史、办板报

他说:“村史写大家,大家写村史,让后人记住先辈的业绩!”

采访时,正赶上咸阳周陵文管所和周陵文苑研究院的相关工作人员来拜访冯强文。他们告诉记者,因为得知冯强文老人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的研究,所以特地赶过来学习交流,同时,也希望收藏老人编写的村史。

“两寺渡东村是个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村子,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文人志士层出不穷,不但古遗址众多,新农村建设成就也十分突出。”冯强文告诉记者,1993年他从小学校长退休下来后,不但组织村民学习红色历史,办毛泽东诗词展览,还坚持办起村子的12块黑板报,十几年不间断,利用这个阵地向村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还将村中的好人好事进行弘扬,深得村民好评。

有感于两寺渡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和众多的人文资源,冯强文决定编写村史,让后人记住先辈的业绩。从此,在办黑板报的同时,冯强文走村串户就多了一项任务,与老人交谈了解更多村史,采写村中名人文章,搜集报刊上刊登的本村名人及事件的稿件,约请本村在外人士写怀念文章,“村史我已经全部写完,从2007年开始,16万字的《两寺渡村村史文稿》第一集问世,1000册图书文图并茂,村民争相传看,这也鼓励我继续出版了第二集,第三集,直到现在的第六集。”冯强文说,每一集村史的出版都需要一万多元,而这些钱都是自己一点一点的积累,“村史一共有12集,等我再积攒一部分钱,再继续往下出版。”冯强文认为,村史是全方位记录两寺渡东村的光辉历史,这能让下一代记住先辈的创业史,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今年72岁的李双林正是受了冯强文的影响,不仅和他一起读书,甚至参与写史,他特别支持写村史这件事,他信心满满告诉记者,他是周村人,现在也在计划写他们村的村史。

除了办图书馆,带动村民写村史,冯强文还坚持自办黑板报,用更通俗的形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2012年,冯强文开通了博客,甚至把黑板报搬上了网。

【一个愿望】

保留现有读者的基础上,影响、号召更多人看书

他说:“书是越看越爱看,让越来越多人养成读书的习惯!”

27年过去了,冯强文播撒下的“书香种子”在两寺渡已然发芽、开花、结果。全村5000多村民,有400多大学生,家家都有小书屋,十多户村民家藏书超满一书柜,冯兆华藏书六书柜,村上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咸阳日报等各类报刊三十多种、共计四百余份。

“两寺渡成了‘书香村\’,我很欣慰。”冯强文说,尤其是现在村里的外来人口就有两万多人,房子也是越盖越多,但是很多家庭都没有书房,他就希望每个人家里都能有一个书柜、一张书桌、一盏台灯。让更多的人加入阅读的行列中来。

谈到未来,他已经有些浑浊的目光中隐隐透出一丝的担忧。“我年纪眼看越来越大,很多事情已经力不从心,但是总要有人能继承,把文化书屋的事情做下去,接班人很难找。”冯强文说,他已经培养了3个人来办黑板报,他们都是村上有威信,能写文章,懂得编排的,做这些事都是义务,无收入,黑板每年刷漆、粉笔,都是自掏腰包,更重要的是要投入精力,黑板报上的内容有些也是要采访、编写的。

相比办黑板报,能够打理图书馆的人就比较难找。因为是公益性的,甚至可能还要自己贴钱,所以很少有人愿意来做,“学校的图书馆包括村上的农家书屋现在都是我一个人打理,这些事情复杂而繁琐,至今也没人愿意干。”

说到这些,冯强文还是比较乐观。他说:只要自己健在,就要发挥余热,尽心打理书屋,用执着告诉更多的人,加入读书的队伍,丰富了脑袋,就充实了生活,更能鼓了腰包。越来越多的人会从阅读中受益。读书、读好书,开卷一定有益,受益必定终身。(B)⑦

新闻推荐

咸阳中院 学先烈学先进求奋进

本报讯(沈运)5月30日下午,咸阳中院以全院干警集中学习的形式,组织干警们收看《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电视系列片。9个故事、9个人物、9曲奉献之歌。这些基层普通党员,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咸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咸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上接版午饭过后阴沉的天空开始飘起小雨冯强文连雨伞都)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