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耀州区文王山下生机盎然。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石柱镇西古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春意融融的田园风光图。在新建的果园里,到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罗清民正手扶小型犁地机犁地,其他村民俯身低头,小心翼翼地将手中的丹参栽植到刚犁好的土地里,一派繁忙景象。与新园对比,村子另一头的老果园里显得格外冷清。
三月的天气渐渐转暖,但罗清民的额头上已有点点汗珠。“老树挖了,新树都栽好了,剩下的土地不能浪费,趁着好天气,抓紧种丹参,把土地充分利用起来。”他身后栽好的种苗整齐地排列在刚翻新的土地上,一眼望不到边,这是他一个上午的劳动成果。
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西古庄村,家家户户种苹果树,一亩地收入上万元,苹果树就是村民的摇钱树。但由于老果园里土地不平整,老树退化,管理模式落后,果子的品质差、产量低、销路差,去年一亩地收入就降到了五六千元。昔日被村民当宝贝的苹果,如今却面临滞销,村民们纷纷开始外出打工,果园很少有人管理。
面对苹果产业遇到的困境,村干部发动成立了耀州区文王山苹果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西古庄现代农业园区,有效整合资源,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星散的农民抱成团。采取海升模式栽植“双矮烟富10号”优质苹果700亩,辐射带动120户村民参与其中实施标准化示范管理。按照“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合作社为主体,组织群众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劳力合作入股,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规模发展,降低了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风险。同时,村上努力探索农作物套种种植技术,积极引导村民在苹果树下套种丹参,不断提高农作物复种指数,将长期见效和短期见效相结合,为村民又添一份收入。
“当时村上70%的村民都不接受这种栽植模式,他们觉得拔掉老果树栽种新果树风险太大了。”农民辛辛苦苦务了多年的果树怎能说挖就挖呢?提起挖老树、建新园,村主任张帆说,很多村民都持反对意见。但他知道要想苹果有市场,就要推陈出新,这样村民才有增收的希望。
为了让村民都能接受新的栽植模式,他专门组织村民代表近到马咀,远到咸阳的乾县、三原和礼泉去参观学习。看到效果后,村民们认识到了新模式的好处,决心忍痛割爱,挖掉了老树。
“村干部一提出建新园的想法,我们都很反对,都不忍心挖老树。”罗清民指着村子另一头的老园说,经过参观学习后,大家也意识到,原来管理的技术已经落后了。他的老园子属于小冠疏层形,结出来的果子品质差、口感也不好;现在的新园属于高纺锤形,这种模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结出来的果子品质好。新园里采用节水灌溉,能够提高品质、提高产量,他说这也是果园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采用新的栽植模式能给村民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呢?罗清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现在有4.6亩的新园,3年以后初挂果,效益好的话,预计一年一亩地能收入2万元,和老园一年一亩产值1万多元相比可观多了。丹参一年后就能见到效益,到时候一亩地至少能赚两三千元哩。”他笑着告诉记者,如果再建新园的话,他还要多种上几亩。
“农村能为市场提供什么产品,怎样才能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我们成天都在琢磨这些事情。”张帆说,下一步将为本村的苹果注册商标,将品牌打出去,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让苹果树重新成为村民的摇钱树。同时,在村南打造一片60多亩的花海,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来吸引游客吃在这里、玩在这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新闻推荐
近日,陕西省青年作家范超推出新著《乡愁西安》。《乡愁西安》是范超的第20部著作,分为上、下卷,全书百篇文章,32万字,50余张精美手绘图,引人入胜。作者在创作时将时空限定在这一百年中的西安,视角投放在...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