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聪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事业中,青年不能袖手旁观,不能没有作为,应是最具活力的生力军、突击队。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光荣。
在扶贫攻坚中,贫困地区青年既是扶贫对象,又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2015年以来,共青团咸阳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团组织科学谋划、务实推进,不断发挥团组织优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形成脱贫合力,在全市精准脱贫工作中续写新的辉煌篇章,体现了团组织在脱贫工作中不可替代的枢纽型作用。
产业帮扶是脱贫加速器,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思想重视是精准脱贫的奠基石。团市委把精准脱贫工作纳入年底考核,提出产业、教育、公益、人才帮扶等四条助力精准脱贫路径。
团市委联合市人社局开展农村青年“领头雁”培训工作,2015年至今培训各县市区农村青年2万余人,提升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将干部挂职与精准脱贫相结合,通过银团青年金融挂职干部活动累计为4812人发放小额贷款2.1亿元,培训青年5218人。其间,团市委还联合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9家部门,分批组织全市青年参加农村电商培训,推进精准脱贫与电子商务产业的有效结合。武功县、礼泉县与阿里集团农村淘宝签署“千县万村百万英才——农村青年培育工程”协议,为贫困青年“找项目”,让贫困青年“靠大树”。
教育帮扶是脱贫调节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青年穷则代代穷,教育脱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团市委和市希望办连续12年举办“希望工程——爱心与你同行”活动,累计共筹善款1.2414亿元,帮助41979名贫困大学新生圆梦大学。其中,2016年,全市筹资1557.68万余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4520名。
此外,团市委联合市希望办与永正教育集团对接,为各县市区学校资助总价值324万元教学用品,按照每人3000元标准,资助120名特困、孤儿学生;成立“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对接社会组织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加强各级团组织“青年之声”建设,为贫困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探索并建立了地方团组织和高校团组织衔接机制,成立高校“见习基地”,举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扶贫户“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
公益帮扶是脱贫润滑剂,汇聚社会脱贫力量
为调动更多力量加入扶贫攻坚,一年多来,团市委多次开展共青团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以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为重点,在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同时,进一步加强“青春驿站”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建设,截至目前,全市有17家青年社会组织入驻市级“青春驿站”。2015年至今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活动400余场,特别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开展的“春暖童心”、“缤纷夏日”等主题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获得良好反响及效果。
2016年,团市委、市未保办、市预青办、市青春驿站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关注心灵、护航青春”青少年心理健康大型公益活动,覆盖全市100余所中小学3万余名青少年。
人才帮扶是脱贫动力源,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团市委充分发挥青联、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文明号单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作用,着力强化贫困地区青年科技人才支撑,并邀请市青年联合会、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赴各县市开展贫困村项目解答指导会,为贫困群众送去“治疗”贫困的“良方”。
此外,团市委联合市农业局连续三年举办的全市农业技能大赛,也成为咸阳市农村青年身边的一件盛事,帮助农村青年提高农业技能,加快成长成才。形式多样的“扶智”活动举措,带动开发了各地青年人力资源,眼下,优秀的青年团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青年教师等不断涌现,为精准脱贫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青年众志成城,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饱满的精神状态,在扶贫攻坚战场上挥洒青春、贡献力量。(B)(1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苟东雷郭磊)“十一”黄金周期间,礼泉县乡村民俗旅游持续火爆,共计接待游客130.5万人次。其中,袁家村景区共计接待105.5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0.4%,单日接待量20万人次。“十一”黄金周期间,该县...
礼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礼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