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从一个打工仔到拥有三个葡萄基地的“老板”,在彬县走出了这样一位埋头苦干、一心创业的年轻小伙子,他就是彬县龙高镇徐家村年仅33岁的徐海峰。
怀揣梦想 执着追求
从学校毕业的徐海峰,先后在广东东莞电子厂、江苏苏州金龙客车厂务工,在外漂泊打拼,虽经挫折,但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成了他创业路上的第一桶金。2010年,徐海峰回到家乡,准备发展葡萄种植。
“葡萄是南方种植的作物,农村人谁种过,更不要说在你穷山沟里长大的娃了,这不是瞎折腾吗?”当徐海峰把自己想发展种植葡萄园的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干了一辈子庄稼的父亲极力反对。
吃了闭门羹的徐海峰并没有灰心,整天埋头于有关葡萄种植的“书海”中。“葡萄产业是新兴产业,它如成龄园之后,不仅将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而且挂果年限也比苹果缩短六年,亩产商品果一般都在2500kg左右,每斤售价8—10元之间,亩赢利保守都在2万元以上,收益是苹果的2-3倍。”书本上的信息让他从中找到了希望。在读有关葡萄种植方面书籍的同时,徐海峰广泛接触周围群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距离邻近的礼泉县药王洞乡有人种植葡萄,不仅规模大,而且效益好。
几天后,徐海峰来到礼泉,通过一周实地考察、观摩和学习之后,他回到家里做全家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家里人答应了他。徐海峰果断拿出仅有的2万元资金,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葡萄产业园梦”。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万事开头难。当看到芦村河村荒芜的10多亩土地的时候,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徐海峰心中升起,何不利用它作为“试验田”呢?达成土地使用协议后,徐海峰一个人忙着采购材料,回来后既当搬运工,又当工人。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2011年9月,3亩多的葡萄苗圃全部栽植到位,一个完整的葡萄苗圃基地现雏形。
葡萄品种品质的好坏才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徐海峰既跑市场,又参加培训班学习,联系葡萄苗木,选择适宜彬县地域气候、温差、湿度、无霜期的品种。最终,颗粒大、糖度高、品质好的紫提988成为了首选。在技术员的指导和自己精心的管护下,第二年5月份的时候,3亩多的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9月份成熟之后,徐海峰又跑市场,联系商贩,积极寻找销路,不到2个月,3亩葡萄园的葡萄销售一空。初试成功的徐海峰更坚定了大面积发展的信心。
2013年,徐海峰承包了香庙镇芦村河村80亩的58个日光大棚,开始大面积发展葡萄产业。为了延长葡萄生长周期,他不断探索,实施露地栽培和品种早、中、晚搭配,不仅拉长鲜食上市时限,也满足市场长期供应。
不忘乡亲 帮群众致富
在自己种植葡萄致富的同时,徐海峰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们,他鼓励乡亲们发展葡萄种植,同时毫不保留地把掌握的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传递给周边群众,引领群众种植葡萄脱贫致富。到目前为止,龙高镇有20多户农民走上了种植葡萄的致富路。与此同时,徐海峰组织全县葡萄种植户50多人,成立彬州葡萄协会和彬县海欣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彬州葡萄”商标,申请了网站,做了“彬州葡萄”包装箱。
“公司+合作社+农户”新的模式发展已成为彬州大地葡萄产业发展的一种新发展趋势。徐海峰在此道路上并没有停下来,他大胆创新采用农业新科技,投资480万元,实施滴灌系统积极实施肥水一体化等科技技术,对葡萄苗圃实行精细化运营模式,进行科学化管理。初步形成了龙高镇芦村河村、龙马村、太峪景村发展三个葡萄基地,共吸纳大学生、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农村劳动力1250人次,培训果农300余人,举办培训班10余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2014年、2015年,徐海峰的葡萄基地连续三年荣获自主科技创新项目奖。(B)⑦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庆宇)暑假期间,由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组织的暑期实践团来到咸阳市,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进行调查与研究。此次实践项目的主题为“足迹心传探寻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在咸阳市...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