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孟利明)日前,随着大秦剧院、礼泉县剧院和清渭楼美术馆的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咸阳市文化场馆建设进入快车道,这也标志着咸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走向共建共享、便捷高效的发展之路。
今年,咸阳市将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服务人次增长15%,建设广播电视户户通18000套,文化市场和网络环境抽查合格率90%以上的目标。
面对任务,咸阳市文化系统明确责任,改革创新,把加快推进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中心工作,抓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并根据各自实际编制本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安排本地区的建设规划和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和政策措施,力争达到“村村有戏台、乡镇有戏楼、县县有剧场”。
同时,精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让群众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成果,不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重点做好元旦、春节等节庆放映活动,积极开展送文化进广场、进社区、进校园、进部队、进农村,推进书法、美术、创作、地方小戏和各类传统文化走基层、服务群众,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咸阳市把创新实施常态文化惠民作为抓手,制定文化惠民实施办法,规范政府采购文化服务模式,为城乡群众购买了一批优秀的文化服务产品,仅今年就准备举办文化惠民活动300场次,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33192场。
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是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咸阳市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力求做到有阵地、有机构、有人员、有专项经费,并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一阵风。加强对社会民办文化团体和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指导组织开展各种业余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尤其在重大节日和农闲时间,做到了锣鼓敲起来,乐器奏起来,舞蹈跳起来,秧歌扭起来,歌声唱起来,全员动起来的生动场面,让全市群众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和身心愉悦。(B)(11)
新闻推荐
魏闯摄本报记者董晓东程娟实习记者李琼开栏语:翻开厚重的中华文明史,页码深处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咸阳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乡村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留有深深的印痕,如同强大的遗传基因似的,根植...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