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冬已去,春天悄然而至。
沉睡了一冬的野菜,在鸟儿清脆的鸣叫中,开始伸肢展腰,露出翠绿的身影,她吸附了日月的精华、自然的灵气,在和煦的春风里茁壮成长。她摇曳着浪漫、飘荡着芳香、诱惑着热爱她的人们去采撷。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挖野菜,是一个令人兴奋的休闲项目。只有到了星期天,才能享受到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
驱车几十里路,才找到了一大片碧绿的麦田。在这空旷、自由、充满遐想的空间,童年挖野菜的趣事便像一只只彩色的蝴蝶翩翩飞来……
小时候,每天下午放学,便和小伙伴们成群结伙提着担笼挖野菜、打猪草。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农村人对孩子的学习也没有现在这么重视,只重视家养的猪长多少斤肉,卖多少钱。只担心家人今天吃了,明天还是否有东西吃,上半年吃了,下半年吃什么。所以我们这一代总算没有被堆积如山的作业所困惑。
孩子们心里没有养家糊口的负累,每天下午放学,便像一群出笼的小鸟,奔向一望无垠的麦田。寻找着自家猪喜欢吃的草,什么荠荠菜、芍芍菜、羊蹄甲、涩粒粒、悠悠根、麦花瓶……。
那时候,谁家孩子打回的草多,是家长们引以为豪的事情,自然会受到大人的表扬和邻里的夸奖。调皮的孩子,挖一会猪草,就抑制不住自己疯长的玩心,先在地里刨一个坑,每人往坑里放一把草,然后站在离坑大约两三米的位置,往里扔土块,谁扔进去了,里面的草就归谁。大家在一起虽说游戏,却也是锱铢必较,你争我夺,有时会为草多草少而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拳脚相加,周围挖草的伙伴们也一起聚拢过来围观起哄,看他们打得尘土飞扬,看他们谁把谁能压倒在地,看他们谁输谁赢,看谁勇敢谁软弱,还要等着看谁回家因贪玩打草少而被父母回家再训一顿。
但那些都是无关痛痒的,第二天还会在一起继续打猪草,继续争斗。
野菜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绿色美味。用田里挖来的野菜蒸疙瘩、蒸菜卷、拌面条、拌蒜泥等都是大家百吃不厌的美味食品。
在那个饥饿危机四伏的年代,孩子们不只对野菜感兴趣,他们常常成群结伙偷生产队的玉米、红薯、苜蓿等,不是大人不注重孩子的行为,而是物资的紧缺增长了人们对食物的贪欲。孩子们能在生产队偷来糊口的东西,家长也不过分指责。
生产队的菜地在壕沟下的平地上,壕岸上长着很多野枸杞、蓬蒿、酸枣刺,还有很多疯长的杨树、榆树等,因为这些植物可以保护岸边的黄土流失,所以没有人去收拾和整理。壕岸半腰间有一棵榆树,弯弯扭扭、不屈不挠地向上长着,孩子们在一起比试本领,看谁可以顺着这棵榆树下到壕底?几个胆大的男孩子勇敢地下去,又自信地上来,带着胜利的喜悦炫耀着自己的威武。站在一旁,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就当仁不让地上前展示,我先把双脚踩在弯弯的树干上,再用双手抱着树枝,然后让脚离开树干,踩在壕沿的小坑里,逐步下滑,最后放开树干,跳到地上……
眼前是一片结满茄子的菜地,大大小小的紫莹莹的茄子挂满枝头,远处还有韭菜、黄瓜、西红柿等,不远处有一个看菜人住的房子,房前拴了一条大黄狗。黄狗正在睡觉,我不敢做声。
“看你能上来不?”上面的孩子带着嫉妒和不服气的口气向我挑衅。往上一看,岸沿上很多酸枣刺,稍不留心便会挂住衣服或划伤手脸。
我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能上去,但必须上去。我脚蹬壕沿的小土坑,手拉树枝,等身体离树干很近的时候,使出浑身的力气,一个鹞子翻身,就爬到弯弯的树干上,再上岸,就不是很难了。
一男孩看到女孩都上来下去,玩得这么自如,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嘟囔着发泄自己的不满:“哪个女子娃,还玩小子娃的游戏呢……”
虽然被他说得心里不爽,但我真的为自己在那么多男孩、女孩面前展示成功而感到窃喜和自信。
后来也是因为有了这次下壕的经验,而没少偷生产队的茄子。
要说玩男孩的游戏,那也不是虚说我,什么火柴枪、弹弓、上树、打口哨、踢瓦片等等,凡是男孩玩的东西,我都会玩,而且玩得自得其乐。
对于女孩的游戏,我也是来者不拒。踢毽子、跳皮筋、跳绳、打沙包,也没有不喜欢的。其中最拿手的就是跳皮筋,我腿长、人瘦,动作敏捷,同伴们把皮筋举得再高,我一伸脚就能够着。在皮筋上下来回穿梭,如鱼得水,常常玩得乐不思蜀。
一次和小伙伴提着担笼去打草,因玩得太投入了,没有注意到太阳已经落山,看到担笼的草太少,回家肯定是要挨骂的,便各自散伙,赶快弥补过失。谁知很快光线就暗下来了,地里的草已经看不清了,怎么办呢?看见附近棉花地梁上栽种着红薯,便乘着天色暗淡,没有人影,就爬过去摸着刨了几个红薯,埋在草下,就急匆匆回家。把担笼放在猪圈门口,等待“检阅”。正如所料,母亲提起担笼就给猪喂草,一边抓草,一边指责:是不是在地里睡着了,人家谁谁都挖了一大笼……当她的手触到红薯的时候,“哦”一声,就不再骂了。那提到嗓子眼的心便放下了。
和同事聊起童年趣事,谁知他更疯狂。说他一个人一次可以偷八个西瓜,我很不解,“那怎么拿的呢?”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惊异地问。
他诡秘一笑,“用裤子呀。”我还是不解。
“用裤子怎么拿?”
“先脱掉裤子,把裤脚一扎,一个裤腿里放三个,然后往脖子上一搭。”
“那还有两个呢?”“两只手再抱两个。”
“哇!真酷!”若不是亲耳所闻,真以为那只是个传说。
更有一大姐大谝她小时候一次偷十个玉米棒子,大家都想不出是怎样拿回家的。她说:往裤腰里插一圈,再往怀里揣几个,外面穿一件宽大的衣服,一点都看不出来。家里姐妹多,一年中几次出现粮荒,若不是在生产队偷一些东西糊口,就要饿肚子了。
如今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的问题而挖空心思。饥饿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是党的富民政策,把群众引上了致富之路,让人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野菜也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食,而是把挖野菜当作一种休闲的运动项目,调节人们紧张的情绪罢了。
人们也早已实现了当年难以想象的梦想:“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坐在家里看戏”的美好梦想。而且躺在床上用手机就能和远在天边的亲人视频,面对面聊天,极大地解决了远方的思亲之苦。
白天,家用小汽车穿梭于大街小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夜晚,城镇到处灯火通明,霓虹灯璀璨闪亮,宛如天上人间。人们的衣服也不再如从前那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的困窘,而是一年四季随时添置新衣和生活用品。
小时候我们住过的草棚、牛毛毡房、土木结构的房屋渐渐被历史的烟尘埋没,永不再现。新装修的单元房装上了电脑、电视、空调、音响……厨房用品,一应俱全,卫浴设备,应有尽有。新科技的LED灯省电、节能,晚上比白天还亮呢。
小时候为看一场电影,晚上穿上厚厚的棉衣棉裤,戴上口罩,包上围巾,步行几里路去别村看,有时因为消息不准而空跑一趟,那种失落的感觉可想而知。有人听说我们看电影白跑了路,就打趣问:“昨晚看的啥电影么?”便自嘲说:“《英雄不怕白跑路》。”现在我们不用出门,坐在电视跟前,就有看不完的节目,你想看几点就看几点,没有限制,更不用说网络上成千上万的电视剧了,只要你有时间,完全可以为所欲为。
科学的发展真可谓日新月异,是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不敢想象的中国梦。如今,我们的党依然豪情万丈,为实现新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也将指日可待了。(作者单位:礼泉县城关教育组)(E)②
新闻推荐
魏闯摄本报记者董晓东程娟实习记者李琼开栏语:翻开厚重的中华文明史,页码深处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咸阳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乡村在我们每个人心底留有深深的印痕,如同强大的遗传基因似的,根植...
礼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礼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