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红 实习记者 穆琳
“亚雄,明天的会议材料你准备一下。”
“好。”
“亚雄,我写了一篇简报,你帮我修改修改。”
“没问题”
……
日常工作中,亚雄经常会接到这样的指示和求助,而他,随叫随到。
亚雄,全名张亚雄。在延安大学学了四年的广播电视新闻学。2007年,考进礼泉县检察院,虽说没有从事自己一直喜欢的新闻工作,但进院后,他便一直在政工科写材料,张亚雄说:“都是写稿子,也算是干着自己的老本行。”
刚一进院,张亚雄先跟着老干警学写公文稿,从写简报到负责全院大小材料。新闻专业出身的他上手很快,加之人勤、腿勤,科长吴钧对他手下新来的这个兵赞不绝口:“年纪轻轻却能吃苦,加班加点没有怨言。”
文字工作,一份苦差事。既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也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勇气。对一位一直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苦乐参半,冷暖自知。
参加工作第二年,张亚雄赶上了礼泉县检察院创建全国先进检察院的关键时刻,同时,创建省级先进单位也在进行中。十几种材料、上百份文件以及各类汇报总结,大多压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肩膀上。此后的几天里,他开始了与电脑“奋战”的日子。写成文的稿件,他也要一句话、一个表述、一个标点地反复斟酌推敲。
“经常面对琐碎、繁冗、枯燥的资料会很厌烦,当经过痛苦煎熬完成一篇材料时,也会忘却痛苦挣扎的过程。”张亚雄拿自己的形象开起了玩笑,“写稿子费脑子,每次写不出来我就拽头发,你看,头发都快被我拽完了。”
政工科一连八年的历练,张亚雄的材料越写越出色。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去年,在市检察院举办的全市检察机关青年干警写作大赛上,张亚雄一展风采,拿到了写作大赛的三等奖。几年间,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过的稿件上百篇。
“有时会将这些情绪带回家,好在妻子很支持我工作。”张亚雄说,妻子可是他的粉丝,每当写成一篇稿件念给妻子听时,她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
说到家人,张亚雄的眉梢眼角全是暖暖笑意。2009年,张亚雄与妻子结识,互生好感使他们很快组成家庭。一年后,孩子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增添了温暖和快乐。如今,张亚雄把在武功生活的母亲也接到自己身边尽孝。家这个坚强温暖的后盾,让张亚雄能在工作中全心投入并乐此不疲。
尽管深知写作的艰苦,但张亚雄摇“笔杆子”的信念始终没有变,到如今从事的依然是文字工作。回首与文字做伴的日子,张亚雄说,有激情、荣耀,但更多的是辛苦和责任。(D)(2)
新闻推荐
本报讯(恩光俊强记者水木)10月10日,由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咸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咸阳市戏剧家协会、礼泉县委宣传部、礼泉县文化局承办的陕西省第五届小戏小品大赛咸阳...
礼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泉县这个家。